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2.
现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墨子的记述存在诸多疑点,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不提“兼爱”,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司马迁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尚不充分而慎语阙言;二是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导致有所隐没;三是流传过程中的人为删削使然.  相似文献   

3.
孔丘所创立的儒家和墨翟所创立的墨家在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曾并列为显学。孔丘的生卒年代颇为明确,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墨翟的年代则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西汉司马迁对此作疑似之辞,引用了两种说法:“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举《墨子》七十一篇,原注:“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但未举佐证。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认为根据刘向的《别  相似文献   

4.
李锐 《天府新论》2011,(2):125-130
关于孟子身世的叙述,最早要追溯到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然而,这样一段简明扼要的孟子生平的记述却引来后世学者无数的争讼。尽管历代学者对于孟子生平多有研究,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民国之后,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之下,民国学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民国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 孟轲与庄周是战国时期儒、道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之事,既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见于《孟子》书中。《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则谓“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朱熹说,孟子与庄子同时,“庄子后得几年,然亦不争多。”但是这两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百家争鸣之际,都未曾在各自的论著中道及对方;史籍所载,亦未有二人相遇互论之事。关于这一点,朱熹的悬测是:“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孟子平生足迹只齐、鲁、滕、宋、大梁之间,不曾过大梁之南。庄子自是楚人,想见声闻不相接。” 孟、庄二子是否曾经相遇,不可确知。先秦史籍传至今日者甚鲜。墨子读  相似文献   

6.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意思是说,孟子游说并服事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梁惠王没有听他的话。原因是国君们认为他的话迂曲而遥远,空阔而不切合实际。对孟子游说未果的原因持这种认识的颇多,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学术界似乎尚未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孟子,周游列国,劝谏君王施行“仁政”、以实现王天下的主张,并非全是高谈阔论、不合时宜,其中不乏应时思想和独到见解。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8.
墨子的所处时代,据《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是《左传》与《论语》中均未有涉及墨子的记载,而《墨子》中则多有提及孔子。又《孟子·滕文公下》云:“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据此推断,墨子的活动年代当大致在孔子后、孟子前,即春秋末战国初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荀子故里之争此次"走马黄河",来到临汾市,临汾人说荀子是临汾安泽人,是他们的老乡;来到运城市,运城人则说荀子是运城新绛人,是他们的老乡。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一句"荀卿,赵人也"的记载,遂使安泽、新绛纷  相似文献   

10.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墨子姓氏、先祖考略郭成智,张新河墨子到底姓什么,犹如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故里在什么地方一样,也诸说不一。由于姓氏是溯及一个人先祖和其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故探究墨子姓氏,也成了重要课题。本来,从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墨子为“墨翟”和《吕氏春秋》高诱...  相似文献   

12.
对墨子生卒年,汉代有几家比较重要而影响较大的说法: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有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井孔子时,或日在其后。”(2)刘向:“在七十子之后。(《史记索隐》引《别录》) (3)班固:“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 (4)张衡:“当子思时。”见《后汉书》本传引张衡《论图耩虚妄疏》云:“公  相似文献   

13.
论慎到的法律思想王威宣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是我国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赵国人,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由此可见,他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他长期在齐国稷下讲学,成为稷下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史记》...  相似文献   

14.
<正>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比较系统地记载了自孔子至西汉中叶的儒学兴废与发展的概况,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实际构成了一部最早的儒学史,笔者试图对其进行粗勒勾划,以期对早期儒学源流的考察与研究有所裨益。一、撰述意旨司马迁破例将孔子列入“世家”,同时作多篇儒家学者传记,以致前后连缀而成史。究其动因,前辈学者论之者颇多,毁誉兼有。誉之者基本未超出《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撰述大意,可一言以蔽之曰:崇仁厉义,尊师重道。毁之者谓其“自乱其例”①。虽各据其理,言有所中,但或失之片面,或不中肯綮,离司马迁之旨相去甚远。在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略论史迁尊孔及儒并为其列传成史的根本意旨。  相似文献   

15.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比较研究是从不同时间、纵的关系上或不同空间、横的关系上,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宏观的或微观的比较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历史比较法应用于历史学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我国西汉时马迁写的《史记》,就曾经运用这种历史比较方法来研究、论述古代史上的人和事,将一些有共同点或有关联的人物合传叙述,如《老庄申韩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孙子吴起列传》、《范睢蔡  相似文献   

17.
一,儒学本来是大众文化。《淮南子·真训》高诱注:“儒,孔子之道也。”孔子本是平民出身,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门弟子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有父亲为“贱人”出身的冉雍,有“卞之野人”出身、“性鄙好勇力”的子路,有家贫处“穷阎”以后又亡在草泽中的原宪(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普通平民生活、学习、处事的伦理规范与基本原则。《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去卫…  相似文献   

18.
屈原及其赋始终是文学史上的sphinx之谜。资料匾乏,有很多问题一时难以理清。譬如,屈原是否嗜酒?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以往主张屈原是个酒徒。①看来,这个认识并不确切,值得重新考虑。研究屈原及屈赋的资料是屈赋真品以及《史记·屈原列传》等有限的文献载录等。屈原是楚王室的本家,如《史记》本传言,“楚之同姓也”。《史记》“正义”云:“屈、景、昭,皆楚之族。”楚王族以嗜饮著称;我们的诗人屈原的情况如何?说楚王族嗜酒,史有实证。《史记·楚世家》称楚王族的族姓为“聘”(女尔人自穴熊、恐熊而下,楚君名前多…  相似文献   

19.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论者往往解释说,这是谪发闾左去戍守渔阳。为什么作为贫弱的普通民众的闾左会沦为罪犯而被谪发呢?这是长期以来所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卢南乔《“闾左”辨疑》(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一文指出了这样两点:其一,闾左是“七科谪”之一,因为晁错、应劭说秦的“七科谪”的时候都提到了闾左;其二,《史记·大宛列传》张晏注所说的“七科谪”,其中六科与晁、应之说相同,只有一科不同,张晏说里没有闾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孟荀思想内容之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导源于孔子思想。但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时,他们却各具有特色。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着重于完善,从各个方面“述仲尼之意”(《史记·孟荀传》),即从儒家学说的内部来丰富孔子的思想体系。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则着重于突破,即采纳一些儒家以外的其它各派的观点来丰富孔子的思想体系。同一来源,不同的发展,形成孟荀思想内容的异同。孟荀思想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他们同以孔子的学说为宗师。孔子思想的主题是“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和孔子的政治主张加以考察,孔子强调“仁”的目的在于“复礼”。众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