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60-65
通过对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统计分析,力图多方位多层面地揭示获奖成果的学术研究及其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CSSCI的贵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全局把握贵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对国内权威科学评价工具《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7年8年间的相关资料数据,从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其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差别较大,论文产出主要集中于少数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应用性社会科学、地域特色学科论文产出较高,而人文学科研究能力相对不足;核心作者的数量偏少、产出偏低,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人才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3.
胡金凤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17-121
人文社会科学精品课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形式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的综合化、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等。我们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2003年已经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百门精品课程之一的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为基础,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程序、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要处理好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精品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精品课程的认定与评选、形成与发展、宏观与微观、合作与竞争、规范和创新、内容和方法、基础和专业、教学与科研等诸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逐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开始向着综合性、交叉性的跨学科方向发展。从学科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跨学科机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跨学科课程六个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人文社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萍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近年来地方性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由于体制、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进一步快速发展,应从学科建设、评价机制、经费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姜春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44-48
应用偏离-份额法,利用CSSCI(2000~2004年)数据,对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整体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从学科结构和学科竞争力角度对26个学科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辽宁论文产出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学科结构不甚合理;学科竞争力与结构优势上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匹配效应;法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优势学科已初步形成.并从布局、经费、制度、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构建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778所本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首先从整体上分析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再从“平台”“区域”“类型”“投入-产出”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其中,平台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也往往较强;综合、理工、师范类高校是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综合类高校的表现较突出;同时,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越高的投入能够得到越高的产出.最后,文章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资源配置等内容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梅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须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政策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强调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统筹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文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3):F0003-F0003
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为了发挥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到目前已进行了三批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审;湖北省教育厅也在2001年启动了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几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对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进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及高等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文社会科学对治国安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新疆面临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性任务,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也带来了新机遇。该文围绕文本数量、作者单位、文本来源等维度对2001-2011年间新疆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文本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并总结了这一时期新疆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文本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新疆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2.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它的发展繁荣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创新 ,需要切合实际 ,不断推进管理理念的创新 ;需要立足现实 ,不断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 ;需要面向未来 ,不断促进管理思路的开阔 相似文献
13.
温芳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112-116
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定量化评价引起太多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既有合理的反思与批判,也不乏无端的非议与指责.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认为数量与质量相辅相成,构成了科研成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质量的评价必须要以一定的数量为基础;质量的提升源自于数量的积累;数量和质量并不冲突,二者融合于定量化评价之中;定量化评价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利益因素诱导出对该方法的误用和滥用,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极端行为和失范现象.笔者呼吁能够辩证地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客观地评论定量化评价方法,能够更加冷静地寻找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4.
俞立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32-38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科网2007—2008年高校投入产出数据,采用TOPSIS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进行评价,重点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课题科研经费、非课题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对科技产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大,课题科研经费的贡献次之,非课题科研经费的贡献最小.随着高校科研产出的增加,课题经费的弹性系数总体是降低的.低产出水平高校科研产出与非课题经费投入无关.科研水平越高的高校,科研人员全时当量的弹性系数越低.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中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指标体系基础上,对中国73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价研究。着重从"平台"、"地区"和"类型"三个方面对这些高校进行了整体上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三个方面都呈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分层现象非常明显。基于这些分析,笔者给出了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兴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15-18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全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15-118
文章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思考。认为:无论是用科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还是用同行评议方法进行定性评价,都应该重视评价信息源的建设;从学术成果发表开始,净化学术环境;构建社会科学成果查新体系,参与成果创新性测评等等。 相似文献
18.
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主题可看作是对心身关系的研究,心与身对应哲学与科学。认知科学对心的经验实证研究不仅体现了科学理性,也蕴含着人文精神的超越性。基于对认知科学前沿问题的简要阐述,尝试性地探讨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提出某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王永斌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3,14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理工科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大"瓶颈".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和认识上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有的地位,在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上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力度,在教学管理和制度上保障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施,在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营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