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中后期以来,内地人地矛盾加剧,许多在内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故土难以生存而被迫选择了向塞外移民,形成了清代中后期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等移民活动。"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走西口"自清初便已出现,在清中后期逐渐发展扩大,道光朝的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山西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灾害、统治者的支持等对"走西口"的出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道光时期"走西口"的出现是多方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2.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女子配偶称呼语,"夫、丈夫、良人、郎君、夫君、官人、相公、老公、男人"."夫"是出现得最早的女子配偶称呼语.南宋时的杂剧中出现了"丈夫"作为女子配偶称呼语用法,从此"夫"与"丈夫"开始了竞争.明代口语中"丈夫"完全战胜了"夫"."良人"是出现得最早的配偶称呼语之一,最早的是出现在<诗经>中,但它使用频率不高,唐诗是"良人"出现频率最高的文献,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限于诗歌."郎君"在唐代出现了女子配偶称呼语的用法."夫君"到唐代可以用来称呼女子配偶.宋代"官人"才有了女子配偶面称称呼语的功能.作为"丈夫"意义的"老公",最早出现在南宋.中古时期,"相公"成为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主要出现在戏曲作品中.作为女子配偶称呼语的"男人",最早是在<红楼梦>中查到.从历史演变加上近10年间<人民日报>中使用的女子配偶称呼语使用情况,把历时考察与共时考察结合起来,又可总结出六条规律.女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一方面反映这一类词在语言系统中功能配置的演变,同时也折射出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3.
语素"吧"的三种分布形式:语素"吧"有这样几种分布:一个出现在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中,如"酒吧"、"网吧",是一个半自由语素,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吧1";一个出现在句首,如"吧"的一声、"咔吧"等,是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吧2";一个通常出现在句末,如"你去吧"、"好吧"是句末语气词,我们称之为"吧"."吧1"和"吧2"是同音词,而"吧1"、"吧2"和"吧"之间,属于同形词.  相似文献   

4.
粤语中有非常多语气词,讲粤方言的人们在日常说话交流之中总是喜欢在句束加上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如"啰"、"喇"、"咩"、"喎"、"噃"、"添"等.粤语系统之中,"添"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面,作动词;也可以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一些语气.  相似文献   

5.
以日常生活真实面对面互动话语为语料,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探讨汉语自然口语中认知状态改变标记"哦"的不同用法,可以发现,作为认知状态改变标记的"哦"既可以出现在回应话轮位置,也可以出现在起始话轮位置。"哦"作为回应标记,表示新信息的理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记起,出现的环境包括对告知序列、信息寻求序列和要求序列的回应。"哦"出现在非回应话轮的起始位置,标记记起某事、想起某事或者信息搜索成功。话语序列位置以及韵律表现形式是识别"哦"的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莫"、"靡"、"罔"、"无"等在先秦文献中的用法,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1)莫:可以作否定副词,也可以作无指代名词.(2)靡、罔、无:可以作否定副词,也可以作动词,相当于"没有……".由于靡、罔、无的否定对象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因此,可以把否定对象不出现的情况一律视为"省略".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介词共有10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於"和"以"。其中"於"、"以"、"于"三类介宾短语比较特殊,既可以位于谓语之前,又可以位于谓语之后。总的来看,《论语》中介宾短语出现在谓语之前少于谓语之后。  相似文献   

8.
“短、矬、矮”历时替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词有"短、矬、矮"。"短"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矬"出现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到"短"的主导地位;"矮"在唐代出现后发展迅速,约在两宋时期取代"短"、"矬"成为此后汉语中表示"身材不高"之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9.
"经济中国"和"政治中国"是从宏观层面定义中国发展的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中国"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体现出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等特点。随着"经济中国"向"政治中国"的转变,中国外交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这个转变的过程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外交带来困惑。只有正确解决这些困惑才能促进中国外交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唐诗中的颜色词“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颜色词"青"有三个义项"黑""绿""蓝"。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造成了人们认知的模糊。在人们思维清晰化的过程中,"青"的"黑"义项逐渐弱化甚至可能消失,"青"主要用在褒义和典雅的语境里,"黑"出现在贬义和普通的语境里。"青"与"绿"都很活跃,出现了大量混用现象,包括实指与虚指。但在部分习惯用语里仍不能互换。而"蓝"作颜色词出现最晚、频率最低,意义比较实在。虚实的意义仍主要由"青"承担。  相似文献   

11.
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情况下,台湾"国家认同"出现政治偏差,统独取向出现严重错位,这一情况表明了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表明了正确引导和重塑台湾"国家认同"的重要性、迫切性。在影响台湾"国家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台独势力"的影响最为恶劣。在"台独"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硬核"新用     
最初广泛应用于游戏、音乐领域的词语"硬核"近几年红遍网络,高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以《人民网》中出现"硬核"的报道为语料,以词语"硬核"为研究对象,从适用领域、用法、含义三方面对"硬核"进行详细描述。"硬核"的适用领域非常广,在游戏领域的使用次数最多,影视领域次之。"硬核"具有多种词性,在句中运用灵活,含义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在中国出现了"韩流",在韩国出现了"汉潮",而在日本既出现了"韩流"也出现了"汉潮",不过在日本把"汉潮"叫作"华流"。"华流"的基本表现是关心快速发展的中国,而最突出的是很多人都在热心学习中国的文字和语言。2005年春,我以国际交流员的身份被派到日本,在鸟取县米子市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其中主要的一项任务是教当地居民学中文,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天气干燥的时候,很多人在手指靠近甲根的皮肤上开始出现皮肤裂开,形成翘起的三角形倒刺,这些"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长倒刺最主要的原因为皮肤干燥、出现裂隙及习惯性咬指甲引起。大约有90%  相似文献   

15.
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最先出现的是信用的伦理含义,其次出现的是信用的经济含义,最后出现的是信用的法学含义。现代社会的信用概念是历史上诸种含义的统一。"信用"一语与"信誉"、"信任"的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的决策问题,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的过程。毛泽东认为在政治领域阶级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在中共党内出现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走资派,出了修正主义;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单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黑暗面"问题。为此,他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犯了严重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决策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其方案的规划违背了决策时应遵循的信息真实、现实可行、民主参与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林译小说"在近代出现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变革、向西方文学学习等因素对"林译小说"出现的推动作用,并从"林译小说"与当时文学环境契合的角度分析其译文盛行的原因,说明文学的大环境对具体文学作品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象,如"鸟"、"风"、"山"等,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这些意象之中,这些意象不但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在此从介绍陶渊明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入手,一并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诸如"鸟"、"山"、"风"等意象的意蕴及陶渊明赋予其中的个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有关“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可以在"把"字短语的前后出现,"从L"以出现在"把"字短语的后面为常见形式.其语义指向有三种指向主语、"把"的宾语和动词."从L"可次范畴化为动作的起点、途径和原点."从L"制约"把"字句主语的语义类别、动词的类、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嵌入"从L"的"把"字句是"把"字句的典型形式."从L"在"把"字短语前后出现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从L"的语义指向、介词短语与前接成分的照应情况和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20.
动词"奔"的使用可追溯至诗经时代,但表方向的介词"奔"的产生在明代前后,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奔"出现得更晚,可能在20世纪前后。动词"奔"语法化为介词"奔"的必要条件是"奔"出现在双动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