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在戏剧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总是关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上的限制,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本文认为,历史剧除了内容上的限制外,还有历史文本作为"前结构"带来的形式上的限制,历史剧编剧则涉及对历史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改编。本文在比较历史与戏剧文本写作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历史剧创作中实现由"史"变"剧"的转换,旨在从编剧方法论出发为今后历史剧写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探讨熊佛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的"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功经验,即以启蒙民众而探索话剧艺术的启蒙精神;用话剧的艺术手段唤起民众向上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健康的"观"和"演"的关系,为中国话剧的生存空间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为中国话剧的大众化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民族化探讨积累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该文从分析熊拂西"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就入手,探寻"农民戏剧"实验对当代话剧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喝五四奶水长大"的姚一苇是当代台湾剧坛的旗帜性人物。其戏剧"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及其与生命同构的创作真诚,注重民族特质与人类共同性的题材主题描写,在人生困境中思索人与人性的形象刻画,以及为了表达人生思考而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执著探求等,都与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学精神有着深切关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台湾戏剧在政治压抑下趋向衰微时,是姚一苇如同"暗夜中的掌灯者",以其深刻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精神,引领台湾剧坛艰难地走出那片荒原地带,走向具有思想内涵和审美探索的现代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历史剧热潮,是作家们主动"配合"形势的结果。"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表现,但由戏剧的"写—演—观"的三元生命结构所决定,同时又因为书写对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的召唤,观念的转化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对象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耗散"或"冲淡"的可能性。一些优秀历史剧的创演,经过艺术对历史"翻案"的再"翻案",取得了民族化"剧诗"探索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5.
"静止戏剧"理论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提出的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梅特林克同时代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运用与发展,开了现代派戏剧的先河,并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契诃夫戏剧的情节、进程、动作、语言几个方面去分析"静止戏剧"理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范式的建构紧密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权力主体实施诗歌意识形态属性监控密不可分。"倡懂"现象的普泛化给"当代"诗歌发展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艺术评论,理查德·沃尔海姆提出了评论即"补救"的观点,也即恢复作品原状的观点。与文学评论的概念相比,这一观点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沃尔海姆主要从反正两个方面对该论点进行了论证,提出了"修正"、"细查"等观点。此外,他提出了认知储存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他还对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意图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8.
对于近代的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西体中用"观,郑观应做了较为完整的概括,把对西学的认识和运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观应认为,"西体中用"观的落脚点在西体,即政治上的议院、经济上的商业为本、文化上的教育为本。郑观应的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中体西用"观的继承和发展,还与"西学中源"观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他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总体而言,郑观应的这一思想还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西南剧展"不仅是一次戏剧盛事,而且也是一次具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的文化大行动。从当时来看,对内,既检阅了抗日时期爱国戏剧家的力量,总结了戏剧艺术在抗日救亡中的经验教训,激励了民心,振奋了士气;对外,宣扬了国光,扩大了中国抗战戏剧运动的国际影响。从对未来的影响来看,"西南剧展"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和资源,促成戏剧艺术能量的聚变,在机制和体制方面采用的方法,为新中国的戏剧会演、调演、观摩演出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原始"与"自然"不仅是海明威创作中最为清晰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亮点,也是贯穿他全部作品乃至人生的主题和旨归。以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为参照来探究其"原始"情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始"与"现代"、"自然"与"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深入了解20世纪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文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和知识资源,更是成为关注人性的启蒙话语,并敏锐地发掘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种种"异化"场景。存在主义文论契合了中国20世纪的理论"焦虑",并作为重要的知识学资源被译介和引入中国。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都极大地肯定了主体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文学艺术的独立精神,这给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海德格尔理论则通过理论思辨、艺术自律、美学独立等方式与中国现代文论产生"融通"与"共鸣",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与此同时,萨特存在主义"人学论""自由观""介入论"等思想与中国新启蒙的时代诉求进行联系,成为推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知识学资源。存在主义文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文化现代性的进程,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资源渗透到当代文学、文论、美学和文化研究中,促进了知识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由于思想改造与文学革命目标的一致性,梁启超的"新民"观与其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新民"观的制约和影响下,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体现出鲜明的启蒙性、功利性与通俗性特征。这种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不仅支配了清末民初文坛,也同样波及到五四及其更远的现、当代文学,成为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三一律”的时间整一与戏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创作中,对叙事时间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并制定出严格的限制规则的做法,莫过于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三一律的时间整一,是对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相关论述的误读与误解,地点整一则伴随时间整一而来。这种束缚创作的形式在戏剧创作中不无积极的作用,文学史上一批有影响的剧作源之而起。作为一种形式,它利弊并存,关键在于合理地利用,以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文献   

14.
纪蔚然的戏剧创作对于当代台湾剧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纪蔚然钟情"带刺的"戏剧而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精神,其创作关注"人"、关注"生命存在"的人生内涵挖掘,他从感受最深的社会人生经验中提炼重组而成的人物形象刻画,都赋予其剧作深沉的人道情怀和文学深度;纪蔚然采用传统的戏剧样式,透过情节铺排、性格刻画和人物对话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体验与独到发现,同时,其创作又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这又使他的戏剧能够在艺术和娱乐的平衡中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创造。它们成就了纪蔚然个人的戏剧创作,又推动了当代台湾戏剧的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不乏其例,"十七年"戏剧概莫能外。除此之外,它还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戏剧创作呈现丰产期;二是形成了创作模式化现象。这种模式化随着"颂歌"、"阶级斗争"等模式形成与转换,戏剧推向极左,"文革"戏剧雏形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观的理论创新,是有别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新的创作导向。通过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民文学观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揭橥人民文学观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了文艺发展的需求,更在于对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8.
李渔剧论的观众立场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李渔戏剧理论的中心是观众 ,围绕观众来探讨剧本的创作、演出、戏剧的功能及其发展等是李渔剧论的最大特色。文章指出 :李渔从观众立场出发提出了“机趣”的戏剧功能观 ,并揭示了观众对戏剧艺术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崇尚"质实"是归有光文学思想之根基,"以质为文"是理解归有光文学思想"两面性"特征之关键。"实"的多重内涵生发出归有光文学思想的不同侧面。为学强调"真知力行",为文主张"文以明道",两者共同影响了归有光"经世致用"的文学观;"道事实"的创作原则,真情实感的抒发,以及"以质为文"的艺术追求,则构成了归有光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