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句"是"勾"的本字,本义为"鱼钩",古代辞书多以"句曲"为本义,读如钩。"句"的"语句"义与早期的"鱼钩"义、"句曲"义的关系不易观察,但仍能梳理出词义引申的过程:鱼钩—钩状物—句曲状—拘禁—限止—章句之句—语句。从本义出发还有另一词义引申过程:鱼钩—钩鱼—钩取—勾连。词义引申方向的分化是"句""勾"二字字形和语音分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又与汉代章句之学的兴起有关,也受到二字字形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许慎的假借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后来,文献中文字分化、书写时同音替代等现象都用假借来称说;到清代后期,小学家将假借分为有本字的假借和无本字的假借两类,为了区别将后一类称为通假。事实上,假借和通假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记录与其本用没有任何联系的另一个词,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功能,是字用范畴的概念;通假指读音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互相借用的一种现象,是字际关系范畴的概念。早期人们将文字所记录的意义从结构上划分为本义、假借义,后来逐渐从假借义中区分出引申义,从而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分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析“皇”     
本文在简要阐述汉字字族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皇"族字进行分析,认为"皇"应是"煌"的本字,本义当为"光亮、火光",并由此引申出"大"之义。以"皇"为母文而加注类属标志的孳乳字,都以"大"义为义核,和它们的母文"皇"有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4.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匕"铭文中的"■"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由口耳之学向书面文学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通假字,在通假字借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中声母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淘气"的本义是指把体内阻逆不顺的气排导倾泄出来,进而引申为怄气、受气、吵闹、玩闹、顽皮等义。其同音词"咷气""啕气"中的"咷""啕"均为假借字。"淘气"与"动气""斗气"等词在怄气义上为近义词,并具有音近的关系,体现音近义通的发生学原理。不过,这一义项在清代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其他古典文献的研究中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借用具有音同或音近等特征的字来替代本字、但表达的却仍是本字意思的"借音字"现象大量存在。这种"借音字"在以往的古籍整理过程中,往往被当做"音误字"、"错别字"对待,从而导致了人们对这类字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原文献的误读误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文献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从理论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学术上的正本清源,笔者在总结20余年古文献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言古文献古文字研究新学说——"借音字说"。并从""借音字说"的概况、形成、分类、适用范围、价值和成果几个方面分析,得出了"借音字说"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出现表"跪拜"义的同义词语有"拜""揖""稽首""顿首""稽颡""拜稽首"6个。至少在《左传》所反映的时代里"跪"字还没有产生"跪拜"义,而"拜"字的这一义项此时已经基本发展成熟。"拜"和"揖"、"稽首"和"顿首"、"稽首"和"拜",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和虚词是汉语里最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中数量最多的是副词,汉语中大量同义副词、近义副词的存在更为副词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怎样区分同义或近义副词,并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辨析一对近义副词"立刻和马上",主要从它们的语义差异、语法差异和语用差异三个角度来辨析.希望能够认清二者的差别,为对外汉语教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豫北安阳方言的"连"和普通话的"连"一样可作动词、副词、连词、介词、表强调的语法标记成分,除此外,还可构成"连"字处置句。"连"字处置句的结构、语义、语法特点跟普通话"把"字句有同有异,其中较有特点的是:表空间位移的"连"字处置句必须使用空间位移标记"昂"。除了安阳方言,还有一些方言用"连"表处置,如山东东平、德州,河北永年、魏县以及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但目前对方言中"连"表处置的研究尚有待加强。"连"表处置义当从"连"表连接义发展演变而来,在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共同语中的"连"虽然有表处置的趋势,但并未发展出表处置义的用法,而是由"将"、"把"承担了表处置的语法功能。这些文献资料有助于构拟"连"的语法化路径。"连"字处置句的形成和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方言与普通话有各自成系统的语法,其发展演变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3.
战国铜器铭文中有一个从庚从肉的■字,此字后面往往是记录容量的词,从语法位置判断这是一个与"容"字相当的动词。郭沫若等学者指出■应读为容,但各家对字形的分析却莫衷一是,我们根据垣上官鼎中此字写作庚,判断此字是庚字的异体。庚又是镛的本字,与康、空为同源字,三字皆有容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蚤”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它的本字“早”产生于“蚤”之前。近十几年提出的观点认为,“早”产生于“蚤”之后,“蚤”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作者经过研究认为,“蚤”仅仅是个有本字的假借字,至于它的本字产生先后并不能确切地断定。  相似文献   

15.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16.
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字分别跟另外一个字组成意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别的词 ,形成双音复合词中的“一字之差”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语言发展中的造词偶合、词义演变及适应新事物产生的比照造词。  相似文献   

17.
"缝"义的"连、联、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河南唐河方言中的否定动词[mu33nai42]为线索,从对其功能的描述和本字的考证入手,结合相关方言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考出其本字为"没得",普遍存在于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汉语方言和共同语的作品中;进而历时地考察其来源,及其在普通话和唐河方言中的差异,即在普通话中衍生出指代性否定副词的功能,在唐河方言中衍生出未然体副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说文学大师段玉裁在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校改中,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学知识;《说文段注》的校改,涉及《说文解字》的形系统、音系统、义系统三方面的内容。形系统包括正字和重文、后起本字和初文、假借字和先起本字等,音系统包括音源、音同或音近、合韵,义系统包括总名和专名的关系、二名同实、义的聚合。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字与词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词义的变化有时跟文字有关。"嬿"字在古籍中常作"宴"的异体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鹄""鹤"古籍中往往混用,以"鹄"作"鹤"用为多;"虺""蚖"俗写相混,造成"蚖"有毒蛇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