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旅程、盛宴等源域;同时间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镰刀、邪恶之徒、窃贼等.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在语篇的组篇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概念隐喻的语义相似性和映射图式结构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发展中起到了连贯和衔接的作用。通过语义相似性,隐喻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取得连贯;通过隐喻映射图式结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意象隐喻等,构成了既错综复杂又精细巧妙的整体隐喻框架。诗人将人的生命隐喻为一年的轮回、一日的更迭,以及火焰的生熄变化,指出人到了晚年,犹如黄叶零落的秋天、犹如落霞消残的黄昏、犹如奄奄一息的灰烬,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即将来临,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去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珍惜美。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侧重于对主题中真、善、美思想的挖掘,认为十四行诗的内容歌颂了男性间的友谊.对十四行诗的文本细读揭示出,莎士比亚在诗中描写的男性之间强烈的感情超越友谊,是诗人心目中所追求和崇尚的理想之爱,是爱与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来探讨普遍存在于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发现,战争隐喻贯穿体育比赛全过程;已分类的战争隐喻中有些类别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别,有些子隐喻在其所属类别中也占绝对优势;核心主题词搭配语言特征明显。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战争隐喻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人们通常用战争概念来认知、理解和建构体育比赛概念。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使用反映了人类的概念体系,人们借助对另一类事物的隐喻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战争因其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日常语言中隐喻的重要来源。运用认知理论对英汉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英汉战争概念隐喻的源领域特征,并通过阐释其向目标域映射的认知构建过程,以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十四行诗和七律诗在韵律和结构上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体裁.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语义连贯上都呈现出汉语传统的"起承转合"语篇结构模式.卡普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影响英汉语篇结构,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思维模式有别,但他们在语篇的语义结构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卡普兰的语篇思维模式说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的抽象性要求其一定要通过比喻来表达.本文就英汉爱情比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金融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果较多。引导西方舆论的美国媒体如何报道该倡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文章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15家美国媒体从2013年1月1日到2023年7月31日的2309篇新闻为研究样本,重点梳理了美国媒体在不同时期报道“一带一路”的变化。研究发现,从“一带一路”提出、推进、深化再到逆势而上,美国媒体对该倡议的报道经历了从忽视到关注再到聚焦的变化,其报道力度、信息深度、报道框架、跨平台传播等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3.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14.
1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更生诗中的意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0,20(1):53-55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的诗篇以大量运用意象语言而著称。她在塑造意象方面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善于在诗中将大量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善于运用平凡渺小的事物来表现崇高庄严的主题,善于创造高度浓缩的比喻和大量的怪喻,善于将具体与抽象嵌合使意象抽象化等等。  相似文献   

17.
爱情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现实的爱情是以人的性本能为基础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爱情中的理想和想像 ,一见钟情是爱情中的直觉和意志 ,羞怯和嫉妒是爱情中更具非理性特征的情绪或情感。探讨爱情的非理性因素的目的是要人们认真地对待、正确地处理爱情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出版之日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就以其艺术成就和作为了解诗圣内心世界的材料,散发着持久的魅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包括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传统意象的运用、以及对时间问题的关注,在内容和修辞上达到传统与创新的精湛结合。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创作中,通过女性对爱情、自由、平等及自身尊严和权利的追求,歌颂了女性的勇气、智慧和美德,阐述了新的女性审美标准.文章还从审美的角度剖析了女性弱势地位这一现象的历史成因,论述了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悲伤美     
作为美的一种类型 ,悲伤美 (悲美 )理应是同阴柔美 (优美 )、阳刚美 (壮美、崇高 )和幽默美等相并列的一种美。论文对悲伤美的概念、本质、特征、美感效果、存在领域 (即表现 ) ,以及悲伤美的审美意义等问题加以阐述 ,以期使美的类型体系更趋完善、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