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型范畴化理论视域下"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from"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2.
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旅程、盛宴等源域;同时间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镰刀、邪恶之徒、窃贼等.  相似文献   

3.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基于COCA语料库,对"希望"(hope)隐喻进行研究,考察其始源域的主要构成,探求希望隐喻的认知理据。结果表明,"希望"隐喻的主要始源域有:光和火,细小和绵长之物,水和风等流体。希望概念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始源域的体验和认知为基础的。"希望"隐喻植根于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壮英方位词"上/下"在范围、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前/后"在时间、社会关系和事物排序,"里/外"在亲疏关系和心理情感等喻化思维中体现了类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拟人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拟人。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语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本文揭示了拟人隐喻的两域之间的映射往往是将人的各种属性(动机、特性、活动)等等映射到客体上,使之人格化。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隐喻一样,拟人已超越了词汇、句子层面的修饰功能,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通过对英汉拟人方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拟人的理解,也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人是植物"是认知学者归纳出的诸多概念隐喻类型之一。树作为植物中的典型代表,其特征在语言的概念化和范畴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以树为初始域、以人为目标域的"人是树"隐喻模式表现出强大的衍生能力。树概念本身、具体树种以及树组成部分等概念参与对人这一认知域的建构。两个概念域之间表现出的系统隐喻映射关系,满足概念隐喻所需要素,"人是树"有理由作为独立概念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理论深入剖析了"高人"与"高手"的共有词义"技能高(超)的人"的衍生过程。即"高人"是经过隐喻机制(将始源域空间维度的"高"的元素映射到目标域"熟练的、超出一般程度的技能"之上)直接衍生出"技能高(超)的人"之义,而"高手"则是先经过转喻机制("手"转喻拓展为"人")再经过隐喻机制衍生此义。  相似文献   

8.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9.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3、4岁的儿童可以理解和产出"无生命的物体是人"这一结构隐喻,可以理解始源域是运动概念的隐喻,也可以理解感知隐喻,这说明学龄前儿童可以辩别不同事物的物理相似性。本研究还发现,5岁的学龄前儿童已有简单类推能力。学龄前儿童对隐喻的理解和产出也反映了隐喻理解的主观性和隐喻的体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