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获得了全新内涵的同时也彰显出三种悖论,即工具理性凌越表现理性的技术性悖论、启蒙现代性消解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悖论和非理性主体压倒理性主体的主体性悖论。面对这些悖论,我们所委做的不是消除这些悖论,而是站在生态批评的立场上,运用现象学方法将其整合在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场域,以此促进审美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熔铸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以此对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探讨树文化的内涵及形成过程对研究古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符号,曾在世界许多古老民族中长期存在。关于“”的渊源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作了考证,众说纷纭。文章依据考古资料和苯教文献记述,就“”的渊源及其审美特征作了探讨,进而提出“本源说”即由苯教“”符号演化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的文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使他介入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分析,面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扩张",他进而转向了对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各阶段文化的特征做了极为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7.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活跃在台湾文坛的豫籍迁台作家,不管是在大陆已经开始或到台湾后才开始文学创作,在大陆时即已接受了最初的文学启蒙。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乡生活与所接受的中原文化熏陶,也以北方意象与文学精神两种形式刻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三大理论渊源包括:一、"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的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理论。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式始于1990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国译界在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只是从西方译界的理论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研究这一根本。因此,文章从文化研究这一本源出发,高度概括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而后,梳理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史,并总结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展望,为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译学界发生了所谓"文化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研究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它使得翻译研究从文本分析走出来,走向文本背后的社会话语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从而拓宽和深化了翻译研究的维度。我国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文化转向更多地说是翻译学科建构的策略,而不应当是翻译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消弭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性。文化研究只能成为翻译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脱离语言本体,翻译研究将迷失自我。我们应当加强学科意识,向文化研究学习其开放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保持自我反思,谨防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学初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遗产运动的推进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对象和研究领域,建构“文化遗产学”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具有综合性、贯通性和应用性。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它的建构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诸多学者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历史、当代和未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追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代表着一种新的历史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是文化科学与历史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与新的文化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当今世界一个无法忽视的学术研究领域,无论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还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种种根源于民族文化背景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诠释和探索。全球化与民族化、城市化和乡村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及其产生的变异和衍生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性课题,同时又是当代西方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将语境问题从这两个研究角度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这个重要课题本身的研究,我们相信,随着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语境问题本身会更加明晰,并会对相关的课题带来启示。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对认知语境的文化共核的特性及其对交际的意义进行探讨,重点在动态的、认知的、文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的崛起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研究源于60年代的英国,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以阿尔都塞为代表,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反对简单的经济决定论,但他对于文化结构-也就是结构对于主体的决定性的强调多少压抑了主体的反抗意义。葛兰西的理论则不像阿尔都塞那样,把意识形态和人类的主观意图同实践截然分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结构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相对于以往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转移。文化研究重视的是大众文化-特别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生产。对一坟流文化所排斥的种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文化研究也表现了特殊的兴趣。当然,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文化的青睐,不会影响文学经典仍然充当文化研究中的主要话题,而且,即使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文学批评仍然要坚持文本和形式的研究。总之,文化研究的出现表明,人们不再将文学想象为一个高贵的天堂,同时也表明,文学仍然可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文化语境重塑是新时代推动中医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话语研究的视角下,基于历史、身份、意识形态分析的框架对中医养生群族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医文化渊源的消解是中医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之一;而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去边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使这种身份认同成为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基础;此外,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是冲击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原文化传统、关注身心合一从而张扬中医人文精神、重构消费是中医文化语境重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进行反思,但是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我国的进程进行反思的则很少。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得与失入手,反思我国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原因,认为我国翻译研究需要的是扩大文化视角的维度,而不是进行“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以及教育、科技等。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经济结构是经济文化互动的桥梁。实现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原则是 :努力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发展生产力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