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争,仅在是非高低,谁都没有把谁看做别种另类。韩愈反佛,也是教门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世俗反对宗教的行为。佛教学者,则从来不仅把儒教看作同类,甚至看作同道。从宋代开始,儒者们一面批判佛教、道教,一面讨论儒教和他们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佛道二教学者,不仅不把自己看作儒教的异类,还更加努力地向儒教靠拢,承认儒教的主流地位,尽可能采纳儒教教义来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宗教哲学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30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大环境,而且还直接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的学术小环境,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近30来,中国宗教哲学领域的论争虽然比较频繁,但对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真正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则主要是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儒教是否宗教”之争以及“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我们应在对这三次宗教哲学之争作出具体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儒教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建立在中国社会结构基础上的儒教在一定程度上为独裁制和官僚制度服务,同时儒教的追求、经济信念、伦理中心等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导致了儒教的必然失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现代化的趋势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儒教的精神实质,这就使得儒教的重塑成为必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儒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把儒教纳入到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之中,从神论、人论、伦理观三个方面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既肯定儒教的优点和长处,又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并表明对儒教应采取的态度。理雅各在大多数新教传教士还在排斥或贬损儒教的情况下给予儒教以较高的评价,设法协调耶儒关系,主张吸纳儒教因素,达到了近代新教传教士认识儒教的新高度,对于基督教在中华文化中的本土化具有先驱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教研究需要"回到儒教自身"以寻求关于"儒教"的切己描述。儒教作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公共—集体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观念性和物质性的"结晶化"形式表现自己。"儒教形态"是对儒教结构功能及其历史特征的指认,也包含对儒教得以奠基的存在理解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儒教是宗教 ,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宗教。古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同时具有宗教组织的职能 ,而国民则构成了儒教的庞大信众。儒教的最大的特色是其信仰对象有一个等级序列。儒教对其信仰对象的崇拜仪式 ,则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官员与民众的各种祭祀上。儒教是宗教 ,但儒学 (儒教哲学 )不是宗教 ,而是对儒教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儒教哲学是对儒教信仰的理论论证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理学之后 ,笔者认为就再没有原创造性的儒教哲学  相似文献   

7.
佛教、儒教伦理道德简论黄小石关键词:佛教儒教伦理道德伦理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其伦理道德来实现。就中国的佛教和儒教来看,都具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可视为伦理宗教。因此,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剖析佛教、儒教,并对其伦理道德进行简略的对比分析,将有益于对二...  相似文献   

8.
关于“宗教”概念的诸种理论 最近,“宗教”一词的范围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比如,加地伸行从正面直指“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指出:按“宗教是死或死后的说明者”的定义,“儒教可以说是宗教”。儒教中关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方面,即“礼教性”的确重要,但是,仅取这一点是很难看清儒教的宗教性的。儒教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分析韩国现代社会儒教文化背景和儒教文化功能,并阐述如下几个观点:(1)形成价值观之两极的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而且具有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的文化形态;(2)就儒教的历史合理性而言,其伦理价值观念未必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因而,无论儒教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功能,都只能看作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具备普遍有效性,因而,儒教能否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取决于对其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界一般将汉代国教化以后的儒教看作是一种重视纬书的、具有神秘主义和非合理主义特征的国家宗教,并且将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描写成这样一个过程,即神秘主义的、非合理主义的儒教为一方,站在国教化以后儒教的批判对立面、发扬合理主义思想的一批知识分子为一方,最终后者战胜了前者.但如果以汉代历学史,特别是以对东汉章帝所实施元和改历的研究为基础再次展开探索,就知道国教化以后儒教所重视的纬书中既有神秘主义和非合理主义的特性,同时也有至今为止被完全忽视了的、合理主义的特性.基于这一事实,对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及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作重新研究后发现,国教化以后儒教内部,有可能存在着自发抑制神秘主义、非合理主义特性,发扬合理主义特性的要素.因此可以预测,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中,或许存有"儒教自发的自我发展运动"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黄志强在《"因明研究"指误》《评因明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二文中对因明研究中的七处"指误",混淆了属、种概念与属性概念、具体概念,对陈那因明的同、异品、因三相、九句因的涵义理解有误,对三支因明中的推理性质、推理规则等的看法也存在问题,有不少是黄文的自误。  相似文献   

12.
"罗伊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罗伊案"引发的堕胎权之争,在美国的政界、司法界和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罗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动了美国司法复审制度的建设进程;围绕堕胎权的问题,衍生了选择权利派和生命权利派的对抗:由对选择权和生命权的认可,加剧了美国上个世纪末的政治分野;通过"罗伊案"的推动,美国妇女运动超越了对"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权利的诉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延展.  相似文献   

13.
英语辩论课程及英语辩论赛事已逐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特殊性,在该课程的课堂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分析藏传佛教辨经制度的优秀传统,借鉴其在辩经练习形式、辩论技术和辨论道德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以用之促进英语辩论课程教学理念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考试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审判方式改革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审判方式即是以诉辩式庭审方式取代传统的纠问式庭审方式,对行政诉讼新的庭审方式中如何认证、质证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文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2,22(5):40-46
两宋文学存在一种诙谐为诗的倾向,诙谐为诗的风尚与两宋的说禅参禅的社会风气、杂剧的创作与欣赏风尚相通,三种文学风尚共时发展。打诨是参禅、作诗、作杂剧的中介。人们说禅、作诗、作杂剧、打诨,有意追求与体现语言机趣美;人们参禅、读诗、看杂剧、听诨(读诨)时,欣赏这种语言机趣美。  相似文献   

18.
对几条常用成语的释义试作辨难、释疑、正误、溯源等方面的工作,补充现有认识的不足,以便正确使用;也可供辞典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政务公开、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 ,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在实践上进展迅速 ,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升温。本文就政务公开概念上的争论 ,政务工作透明度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我国当前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的重大意义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以辩论为主的讨论式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施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思想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