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丘所创立的儒家和墨翟所创立的墨家在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曾并列为显学。孔丘的生卒年代颇为明确,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墨翟的年代则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西汉司马迁对此作疑似之辞,引用了两种说法:“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举《墨子》七十一篇,原注:“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但未举佐证。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认为根据刘向的《别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我国较有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韩非子曾说过:“世之显学,墨儒也”(《韩非子·显学》),就连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孟轲也不得不承认:“天下之言,不归扬则归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要算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杨朱的学说曾以其“言盈天下”而轰动一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可是不久即告销声慝迹.何以绝灭如此之速呢?今考其原因,略有如下数端:第一,杨学受到儒家巨子孟子的曲解和攻击,孟于谓“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上》),这在当时乃至以后均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人们不愿花精力去研究和把握杨学的全面而真实的内容.第二,杨朱“为我”的主张表现出重个人、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是否有自然观,他以什么语言和形式来表示他对世界的看法?历来就有争论。从《论语》、《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来考察,围绕着春秋时期哲学上斗争的中心问题——“天道观”,表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素,当然,是不彻底的,但不能说孔子没有自然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其政治观相联系的。当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论”,来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时,孔子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的集团的利益,开始冲击“天命”、“鬼神”的束缚,而强调人为的作用。正如墨子所评论:“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  相似文献   

5.
帛书《要》篇中出现的“尚书”二字对已有的《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出土文献中称说的“尚书”与传世文献中称说的《尚书》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所谓的经学意义上的《尚书》在先秦时期只称《书》;《要》篇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尚书”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墨子·明鬼下》子墨子称说“尚书”二字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术界公认的清人王念孙改《墨子》中的“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然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据己意臆改,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墨子都是鲁国人。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存西周哲学遗产、文献材料最完整、最丰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聘鲁,“观于周《乐》”;《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  相似文献   

7.
孔子“中庸”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先民早有“尚中”观念.孔子前后均有“中+动词”即用“中”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目标和规范的说法.《论语》“中庸”之“中”名为“正道”而实指“礼义”,“庸”指“奉劳不已”,“中庸”实谓“循从礼义奉劳不已”.传统程朱辈“中庸主义”的说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中庸”在《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下言篇名均出《论语》)《中庸》中,标明“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至宋,大儒程颐解说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朱熹注《论语》解说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主义”.程朱辈代圣贤所立之言成了儒学定理,传统说法一直认为孔子是中庸主义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8.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9.
一  孔子和儒家所处的春秋战国 ,无疑是一个政治与文化日益朝着多元分化与异质裂变的方向发展的时代 ,当时学者所谓的“今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荀子·解蔽》)或“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足以表达这一时代的政治与精神的状况。正是为了救治这种时代的分裂状况 ,以便重新实现政治与文化以及学术思想本身的整合 ,先秦诸子分别提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救世方案和政治理论。就先秦诸子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政治思想流派而言 ,道家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只要信赖人类自然本性的力量就能重新恢复社会的秩序 ;墨子以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刑政…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墨学     
墨学,在战国时代,是与儒学并称的“显学”。但是,到汉武帝时,墨学已成为“绝学”。以至《史记》仅以:“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23字记其生平事迹。 二千年来,对于墨子和墨学,除西晋鲁胜作过《墨辩注》,唐代韩愈从思想上调和儒墨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在引述当时“辩者”(一般呼为诡辩学派,即“名家”)的辩论命题内,有“狗非犬”和“白狗黑”两条。犬,长久以来被当作“狗”的同义语。如《庄子·疏》云:“狗之与犬,一物两名。”《庄子·释文》则引司马云:“狗、犬,同实异名。”(刘文典《庄子补正》第1010页)故“狗非犬”和“白狗黑”一向被看作“诡辩”。其实,说狗和犬“同实异名”云云,并非古义。《吕氏春秋》:“无杀孩虫、胎犬、飞鸟。”高  相似文献   

12.
《论语》载:“子罕言利”(《子罕》),又载孔子之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因而历来许多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南朝范宁说:“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南宋朱熹则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四书集注》)宋代理学家是主张“天  相似文献   

13.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为显学.《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将孔墨并称,如“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争士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古谚语“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也将两家并提.足见战国时代孔子、墨子两个学派都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很大的社会势力,他们的学说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儒墨并显的情形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之后就不复存在.汉以后,由孔子奠定基础的儒学不断得到发展,成为封建时代各个王朝的统治思想,影响遍及各个领域.而墨家,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政治派别湮灭不彰,其思想也长期处在式微状态中.即使在  相似文献   

14.
韩非之时墨学尚为显学,但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墨学早已式微,以致一代良史司马迁旁搜远绍,上下求索,关于墨家开山祖师墨子的仅得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此24字附著于他人传后。一代显学大师竟不能单独立传,乃寄人篱下,其徒属名籍更莫能记述。悲夫!想当年,“从属弥众,弟子弥丰”轰轰烈烈,与儒中分天下的一代显学,由盛至微不过150年,“其衰亡之速,令人吃惊。不少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孔子天命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近代以来或曰其为“宿命论”,或曰其为“宗教观”,或曰其为“人格神”,均未得其实也。近年又有视之为“自然的发展规律”者,亦未尽得其真义也。笔者以为,孔子的“天命观”反映了不同于殷周时代的新的天人关系,具有自然的意义,更包含着伦理的性质。一、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先周时代,“夏道尊命,殷人尊神。”(《礼记·表纪》)举国凡有大事,莫不问天行卜。夏启伐有扈氏,谓“今予维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商汤伐夏桀,则曰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曾说 :逻辑学家定会成为修辞学家(《大英百科全书》“修辞”条 )。这显然是把逻辑作为修辞的要素。按亚氏的观点 ,墨家逻辑本身就是修辞的要素 ,更何况 ,除了逻辑之外 ,《墨子》中还有丰富的修辞内容。然而 ,墨家对修辞所做出的贡献 ,至今也没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 :楚王对墨家弟子田鸠说 :“墨子者 ,显学也。其身体则可 ,其言多而不辩 ,何也 ?”田鸠回答楚王这个问题时先讲了楚人鬻珠和秦伯嫁女的故事 ,然后说 :“今世之谈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 ,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  相似文献   

17.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 ,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 ,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墨子·非乐上》载 :子墨子言曰 :“仁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非为其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相似文献   

18.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19.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20.
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 ,墨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力”、“赖力”、“强力”的能力本位观墨子之前 ,老子和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就已经意识到人作为道德自我的存在。而墨子以救世的情怀与理想 ,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存实际出发 ,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提出了“主力”的思想。墨子云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鸟贞节虫异也。赖其力则生 ,不赖其力则不生” (《墨子·非乐上》) ,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明确的区别在于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自然 (“固已具矣”) ;而人之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