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历史空间是不同于自然空间的客观存在,它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社会历史空间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相对性和渐进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空间,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改造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一部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历史。因此,研究社会生产力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就不能不是历史唯物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科玄论战中,科学派、玄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环绕社会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主张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划分:物质世界凝固不变,故而科学可以探寻其规律;心理状态则顷刻万变,为科学所无法企及,只能归于玄学的范畴。人的意志属于心理状态的范畴,而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社会的发展是无法预知的。这种观点否定了社会科学的合法性。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从感觉主义出发,否定心与物的二元对立,因此社会科学与物质科学并无性质上的差别,它们都可以用归纳方法加以研究。这种观点忽略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一方面认同自由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对社会进程的决定作用,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这种观点超越了科学派与玄学派的片面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选择科学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科学选择必须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为理论依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以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选择社会发展目标出发点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原则;以实现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最高价值追求原则。遵循社会发展目标选择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必然具有三个特点:社会发展目标选择的现实性特点;社会发展目标内容的超越性特点;社会发展目标追求的动力性特点。新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历史演进是一个逐渐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科学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不只是象现行教科书指出的那样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也不只是属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中。科学的实践观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它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基本原理的创立和发展。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产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南,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指明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决议》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听起来使人信服,学起来使人信心百倍。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斗争中,曾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科学地分析,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历史内含及其发展动力的学说,充满着彻底的辩证唯物论的战斗光辉,是历史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是当前思想理论战线反击左、右倾错误思潮、清除精神污染的强大思想武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学习心得,札记如次。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平生十分重视中共党史特别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他强调研究与学习党史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他运用历史唯物论原理于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对中共党史学科的体系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有精辟论述。他对中共党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目前存在着诸多矛盾,显得步履维艰。我认为,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 1、范畴客体化或本体化。传统历史唯物论从本体的角度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并在本源与派生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根源性,几乎未曾涉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认知性和反映性;这样,历史唯物论的范畴就仅具有本体论的特征,而未显现出它的认识论特色;由这些范畴所组成的历史唯物论也就只能是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被排除在历史唯物论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前提,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这一批判理论,马克思成功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破除了抽象观念对人类思维的统治,确立了感性存在的本体论地位,开启了多年意义上的哲学革命,促成了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这种以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历史观,为我们把握和判断当代中国所经历的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正是由于它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才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才有可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系统则都是要素与结构的辩证统一。关于生产力各要素的性质和作用,学术界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但对生产力内在结构问题的探索却似乎显得相对薄弱,在不少教科书中甚至未被提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生产力结构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在该是我们在历史唯物论体系中给它以一席之地的时候了。本文试图对此做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思路、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目标等几个方面,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全新学说。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发展新的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而得出的一系列科学结论的总概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反映了人类向理想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将对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中,科学地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世界多样性"、"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的新观点,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新理念,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新的解释,既是对现实社会主义走出低潮的科学探索,又是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反映了人类向理想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将对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论中,科学自我实现观应该成为其中的理论构成部分。阐发科学自我实现观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回答西方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所提出的某种理论挑战以维护历史唯物论基本立场、观点的需要;该理论的提出和阐发构成了历史唯物论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有助于使唯物史观更加全面、具体、丰富、深刻  相似文献   

18.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全卩历史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尸一),所以,一卩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尸一)的历史,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尸一)的历史。因此,研究社会生产力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就不能不是历史唯物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对世界电影的文化语境及发展规律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将世界电影的百年历史分为形成(1895—1930)、成熟(1930—1966)和发展(1966—)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部极为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正如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的那样:“《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