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2.
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是指近年来,理论界有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产生着异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而且有经济上的异化。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硬说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异化论”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异化论”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他后来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及“异化”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范畴取而代之.这种流行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异化”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异化现与其早期异化观之间并无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存在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早期异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异化和分工的问题上,有如下三个本质性的问题成了人们争论的热点和焦点:一是分工对异化根源问题的关系究竟如何;二是分工和异化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三是“分工”和“异化”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怎样,二者是否能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如何,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异化这样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如何评价分工、异化在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化”与“异化”作为文字处理上的两种技巧,“归化”、“异化”之争也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它们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的两种指导原则和手段,并相互补充。本文阐述了“异化”与“归化”在文化交流中具有作用,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两种翻译手段的优势和作用,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某些同志热衷于一种所谓异化理论,鼓吹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社会主义存在着普遍异化现象,不仅有政治上的异化,也有思想上的异化,还有经济上的异化。据说,这种理论是有根据的,来源于马克思,并硬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贯到底”的思想,甚至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那  相似文献   

7.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把现代文明社会中诸种社会病归咎于技术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观点。作者通过对“技术异化”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剖析,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主的、中性的、着眼于物质目标的理性活动;“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特定时期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技术异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由一定的社会建制造成的,因而通过社会改革可以消除“技术异化”。  相似文献   

9.
李扬 《江汉论坛》2022,(8):34-38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没有否定或消灭私有制,其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有限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加社会财富,为最终消解异化劳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以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公有制”、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为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社会变革促进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想给大家简单地谈一谈“异化”问题,同时也要讲到“人道主义”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最近,大家学习了二中全会的文件,都非常关心文件中提到的“异化”这个问题,我们搞哲学的同志理应来给同志们作个介绍,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先谈谈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争论的由来;第二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异化”这个词的含义,它在哲学史上的由来,主要讲一讲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怎么使用“异化”概念的;第三个问题讲一讲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的三个阶段的情况及其前后的变化发展;最后一个问题简单汇报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为什么不能用“异化”  相似文献   

11.
浅议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 ,共同发展。同时 ,也给会计界提出如何建立环境会计理论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新课题。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是人类今后发展的首选。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会计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陈振华 《晋阳学刊》2005,(4):115-118
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刘震云深切关注人的现实处境、生存境遇、精神状态等存在图景.他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对"存在"一如既往的倾心、关注,对存在非理性状态的深切体认和感悟,对生存现实的荒谬性、不合理性的勘探,对人的异化现状的揭示与洞悉,以及对人生、历史、世界本体论式的怀疑与追问,所有这些使他成为一名"存在"意义上的当代作家.对存在的审视、关怀、批判,是其大部分小说的内蕴和指向.从存在的多个维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我们期望能部分地抵达刘震云眼中存在的奥秘和真相.  相似文献   

13.
冯相红 《北方论丛》2007,(3):131-133
单一经济目标的发展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丧失,从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性,造成了自然对人的惩罚、人的新异化的出现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要修复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就必须改变单一经济目标,修复歪曲的价值等级序列,寻求经济的合理形态以及技术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人类要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 ,走出人类困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仍然离不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就必须大力培养和践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王淑梅 《北方论丛》2007,42(2):137-140
消费和生产是直接同一的,在本质上是“人的实现或现实”。然而,在消费社会,消费的功能由追求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进入到追求其符号价值实现的异化阶段。异化消费直接导致了以幸福感降低和价值虚无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的生命符号化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已初现端倪,审慎思考西方消费社会的现实,积极探索克服异化消费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6.
从霍布斯到马克思的人权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兴起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神学、神权的地盘逐渐缩小,人的地位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认识到了私有制下权利与义务的分离造成了人的异化。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权不仅仅是单纯的杈利,它还包括义务,它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对异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加以规定,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至今仍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可鉴之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当今中国,出现了一些公共权力异化的现象,公共权力异化是当前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是鲁迅以上海都市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写作与其"反抗绝望"的精神文本交相辉映的历史时期。五四退潮后,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启蒙主义者,鲁迅一方面咀嚼着旧战场悬置而来的"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随着对种种反五四现象及其精神余留的批判,鲁迅将一度作为启蒙主体的知识阶层一并纳入了启蒙的视野,着力表现一些"假知识阶级"的知识分子"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鲁迅的都市写作构成了对五四时代启蒙主义思潮的延续和持守,也构成了鲁迅1930年代文化批判新的思想质素。在1930年代的杂文中,鲁迅写出了沪上文人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对权门的仰仗和傾慕,写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异化状态,对种种"伪士"、"商定文豪"、"做戏的虚无党"、"革命小贩"等"假知识分子"现象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批判,揭露了他们作伪的本质和无力感。"假知识分子"的人格弱点是"伪"与"骗",这是人性堕落、文化堕落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试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及其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小龙  廖欢 《云梦学刊》2005,26(3):60-6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强调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文精神缺失大讨论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倍受瞩目的哲学命题,其重大意义在于使人本身的价值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关注,有利于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培养。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主要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精神文化世俗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构失衡等。其主要原因是: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技术理性的异化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趋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