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长期以来,视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大帝国”的观点,在学术界相当流行。追本溯源,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人们即作如是观。如孟子认为:“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堂也”。司马迁写《史记》分立夏、商、周本纪,正是受当时视三代为“大一统”社会的观念影响的结果。从一定程度看,尽管这种认识多少道出了夏商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这一本质特征,但以此认为夏代“九州攸同”;商汤“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周武王“实抚天下”,就未免偏离了三代历史的实际进程。事实上,三代国家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还处在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中。文献有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众多的邦国并未整齐地集合在天子的旗帜之下,而是改由己出,不相统属,故其国可以自由迁徙,不受约束。如夏“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古公亶父“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歧下”。  相似文献   

2.
<正>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这段话,后人有两个重要的注。“迁为太史令”司马贞《索隐》:《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张守节《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这是考查司马迁生年的两条宝贵资料,可惜从两条资料得出的生年却不一致。据《正义》,太初元年“迁年四十二岁”;自太初元年(前104)逆推四十二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从之,后之治《史记》者多从其说。但据《索隐》,“三年”为汉武帝元封三年,时司马迁“年二十八”;自元封三年(前108)逆推二十八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从此说者亦不  相似文献   

3.
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殷商都邑殷人自称为商。甲骨文记商王田猎从外边回到都城,每言“入于商”甲骨文出自殷虚,这是商代的后期都邑。《纪年》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在此以前,商人是经常迁都,不常厥居的。殷虚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项羽本纪》说章邯与项羽期会于洹水南殷虚上、可知殷虚为洹水所围绕,其遗址在秦汉之际还是为世人所共知的。《尚书序》也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束晰谓壁中《尚书》作“将始宅殷”。在纣王时祭大乙与妣丙的《(?)其卣》中谈到“佳王二祀,既献于上帝”。卣文有字,此字上半部象牌楼形,古称为桓,下半部即为殷字。在字形上反身为殷,其字象人形,可能即人  相似文献   

4.
医巫同源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巫同源”现象不仅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而且还存在于文明较为发达的奴隶社会.从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看,殷人已经具备了疾病起因的三种观念:一、天帝降疾;二、鬼神作祟;三、蛇虫致疾.在殷人疾病观念形成过程中,巫人(贞人)的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灭殷商后,巫的地位下降,医工分离逐渐取代了医巫同源.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观点,继承了殷人疾病现的理性因素,同时也是周文化取代殷人“重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天宁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开山祖师乃金陵牛首山幽栖寺的高僧法融禅师。 天宁禅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五次。现存的主要殿宇,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经过四十年的时间逐步修建的,形成了“基广百亩、殿宇宏竣”的格局。建筑含巍峨高大、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及两阁等。寺后  相似文献   

6.
魏明帝曹(睿见)驾崩后,魏齐王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年幼,宗室大臣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诏共同辅政,后曹爽推举司马懿为大傅,将其架空,自己独揽大权,专擅朝政。在这期间,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将太后迁于永宁宫,《晋书·宣帝纪》记其事曰:“(正始)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而《晋书·五行志》记载此事则曰:“魏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南安郡地震,……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这里,作者把正始二年到六年的地震都咎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认为这是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的报应。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应在正始二年十一月发生地震之前,而不是正始八年。另据《魏志·后妃·明元郭皇后传》记载:“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这  相似文献   

7.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蔡培桂繁体“东”字字形的含义,古文字学界多年来看法不一致,笔者认为“东”字字形的起源与殷人东渡美洲有直接关系。关于殷人东渡美洲问题,从法国汉学家提出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意见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上篇部落及部落联盟的崩溃契丹有一传说,略谓“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这自然不是事实,但契丹人是这样相信的,辽史地理志一载,在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内有奇首可汗夫妇及八子像。这说明契丹之分为八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契丹人已视为当然,因而用历史传说的形式把它巩固了下来。自见历史记载以来,虽屡经战争、迁徒,契丹基本上是保持着这分为八部的传统。八部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在辽史称为“古八部”。唐初大贺氏为契丹首领,有“大贺氏八部”,贞观中唐以八部置八州。武后时,契丹与唐发生战争,为唐所败,继之契丹内部也发生争斗,契丹首领大贺氏衰,遥辇氏代之。经此战乱,人口大  相似文献   

9.
《宁夏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载了顾吉辰同志的《李继迁卒年辨正》一文。该文运用大量的史料拨正了李焘等人关于李继迁卒于景德元年正月之说,这一点,笔者对顾同志的卓识是十分钦佩的。然而,顾同志的考证也还有纰漏之处:一、材料审之不详,二、材料搜之不全,故所得的结论依然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何以谓材料审之不详呢?《辨正》云:“八说(指李继迁卒年)咸平六年。未指明确切月份。元脱《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我们查《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统和)二十一年,继迁薨,其子德昭遣使来告。六月,赠继迁尚书令,遣西上阁门使丁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争论、筛汰,形成了两种流行的意见。 其一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句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按照这条注释所示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上推二十八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乃司马迁的生年。 其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迁年四十二岁”。按照这条注释,从武帝太初元年(前一○四)上推四十二年即汉景帝中  相似文献   

11.
赤溪源远 风月千秋——泰伯先生“赤溪风月亭”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座落在江西省黎川县城南的“赤溪风月亭”乃作者迁黎鼻祖泰伯 (李觏 )先生读书、讲学、著述之所。此亭屡毁屡建 ,保留至今 ,成为泰伯先生留下的惟一硬体遗迹。由此 ,“赤溪风月亭”成为黎川十二景之一 ,泰伯先生之后的不少名人常于此观光 ,并流下不少诗赋。但史料对“江书院”记载较多 ,这也是“江书院”名气更大更幸运之由。泰伯先生的成功并永载史册得利于母亲与妻子这两位伟大女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殷代河岳崇拜的衰落及其原因林志强在殷墟卜辞中,“河”指黄河之神,“岳”指嵩山之神。①本文仍以传统的五期分法②来研究河岳卜辞,探讨殷人对自然神的态度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殷代的宗教思想。一、卜辞第二、五期是河岳崇拜的衰落期。综观全五期卜辞,我们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3.
座落在江西省黎川县城南的“赤溪风月亭”乃作者迁黎鼻祖泰伯(李觏)先生读书、讲学、著述之所。此亭屡毁屡建,保留至今,成为泰伯先生留下的惟一硬体遗迹。由此,“赤溪风月亭”成为黎川十二景之一,泰伯先生之后的不少名人常于此观光,并流下不少诗赋。但史料对“Yu江书院”记载较多,这也是“Yu江书院”名气更大更幸运之由。泰伯先生的成功并永载史册得利于母亲与妻子这两位伟大女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一语中的“对”,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这首诗的大旨,《诗序》说是“美周也”。[宋]朱熹《集传》以为:“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全诗八章,“首章言天初眷大王之意;次章述大王迁歧也;三章述大伯、王季相逊之事,为文王张本;四章则述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也。”“五章、六章言天命文王伐密;七章、八章言天命文王伐崇。”自来并无什么异说。全诗的文字大致也还是明白的。只是其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司马迁生年的史料现存两条: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依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二、《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司马贞《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的佚文:“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  相似文献   

16.
1 加强基础教育,是我国“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中着重指出:“八·五”期间,要在占全国人口80%左右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占30%左右的地区普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7.
《春秋》经传所见“钟离”分指三地,分别是钟离国旧居、一迁地和再迁地。钟离国旧居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后迁于州来之西,再迁至今安徽风阳、蚌埠市一带。后楚灭钟离国,以其地置钟离县。由于钟离国的迁徙,相继留下了钟离城、钟离邑等“钟离”之名,先后形成了两个、三个“钟离”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說“晏子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晏子春秋”(或簡称“晏子”),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說的散文作品。关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迁的“史記”。“史記”說: 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史記”管晏列传”) “史記”沒有著明这部书的篇数,但我們可以知道,它在汉初时,已經广为流布了。稍后于司馬迁的刘向,曾对这部書作过一番整理,汰去重复的篇章,定著为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他說:  相似文献   

19.
<正>盘庚迁殷是中国历史上一起著名的迁都事件,而在殷商历史上,这样的迁都进行了很多次,史称汤以前凡八迁,而阳甲前后五迁。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殷商频繁迁都真的和黄河河患有关吗?根据考证,坐实商族因河患而迁徙的不过始自晚明,以前经史家都未尝立说。那么,殷商迁都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殷人不北来     
近人论中国古民族,受王国维《有易考》一类文章影响,皆以为殷人的发展为自河北易水流域向南。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据《竹书纪年》“王亥宾于有易”之文,推定王亥之世殷人都邑即在易水沿岸。更有人见殷人鸟图腾,多与松辽流域、朝鲜半岛诸古民族同,进而推断殷人发祥于朝鲜半岛,沿海南进,至于河北地区,复自河北转迁黄淮之间。 这种推断,皆与史实不符。 有易部落本非今河北易水流域居民,而居牧于河南嵩山地区,与“有洛”等伊洛流域部落为邻,说详拙著《说有易》,不复述,以下仅论殷人不自北方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