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店简与上博简的发现与研究使《礼记》有关篇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我们认为《礼记》一些有关思想方面的重要篇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的儒家七十子及后学之手,他们在战国时代社会环境的要求之下,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儒学。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之学源于子思,思孟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本文在对《论语》、《孟子》、《荀子》、《上博简.仲弓》及郭店楚简相关文献解读和考辨的基础上,认同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说法,进而提出,子思师从子弓。子弓的德政思想是从孔子的"仁"到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大力发扬儒家学说,力图拯救社会危机,并且抗志守道、持节独立,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哪些是子思书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包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郭店简《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和典籍中的一些佚文等,笔者仅以《中庸》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子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表明《中庸》应为子思晚年所作 ,证明了思孟五行乃“德之行五”即仁义礼智圣 ,显示了从哲学宇宙观角度为孔子学说提供理论根据 ,是由子思开其端而由孟子基本完成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子思的“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再到孟子的“圣人与我同类”,性善论逐步形成 ,从而为孔子的仁政德治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先秦儒家学派中最先主张禅让的也是子思。总之 ,有了子思这个孔孟间的思想中介 ,先秦儒学的变迁就有线索可寻了  相似文献   

6.
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在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郭店楚简中所反映的大量的"君道"思想,正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子思学派主张为君者要实行"德治仁政";其次,呼吁为君者要有"表率作用"和"重民思想";再次,提倡为君者要有"尚贤"观。这些思想虽大都为孔子所提出,但却语焉不详。子思学派的相关论述无疑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孟子。可以说,对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君道"观之考察,可以加深对儒家学说的体认。  相似文献   

7.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子思的人性论思想 :首先 ,依据《中庸》首章以及郭店楚简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子思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其次 ,由人性之常得出子思人性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最后 ,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上 ,子思强调心的受教与习养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常被视为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直接继承。但二者民本思想的特质明显不同,孔子更倾向于把民本思想工具化,在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模式中,其民本思想往往表现为一种家长式的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施予;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民贵君轻”政治追求中更多的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思维特性。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我们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来源于子思,并基于孟子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郭店楚简《五行》篇在整体上是一种体系性较强的儒家文本。它包括德行构成论、社会规范论与人生修养论三个层面,其中人生修养论是联系前两者的纽带,最终达到"集大成"、"达诸君子道"的人生理想境界,在社会功用上则是"邦家兴"的现实关注。这种对理论结构的探索有助于重新思考简本《五行》在先秦儒家思想流变中的地位、价值及其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以及传统上认为的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导致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基于这一观点,楚文化史学界对文献中同样存在的楚人依中原文化立论以及中原文化在楚地流布的记载加以忽视或别解。在此学术背景下,郭店楚简的面世以及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基本事实,对于重新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礼记质疑》是清代学者郭嵩焘所著的一部《礼记》研究著作,主要内容是针对《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进行的辩驳。阅读《礼记质疑》的一些札记,通过将相关内容与历代学者的研究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可以发现郑注孔疏确有疏漏,郭氏之说有可取之处,也仍存在可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李觏是个生于衰世,奋起国运,心怀天下,康国济民的一代儒宗,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民困国危的形势,他身在民间,心存社稷,力主变革,爱国爱民,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景仰。文章以其人格为视点,具体论述和评价了李觏人格精神的几个层面。包括:1、穷且弥坚,抗争命运的精神;2、批谬驳伪,正本求真的精神;3、心忧天下,康国济民的精神。同时对李觏的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元代吴澄的《礼记纂言》收录了原本《礼记》的三十六篇,并对其中的十九篇进行了章节段句上的调整,颇具有重新编联和整合重缀的意味,目的在于使这些篇章的本文更加接近写作时的原貌而解读上更为晓畅。对于吴澄的这一整理工作,后世历史上褒贬不一。就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而言,只有通过对其调整后的篇章进行对比性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体会吴澄在解读这些篇章本文上的通篇考虑和具体逻辑,以及其经典价值和文本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吴澄对《丧服小记》一篇的段句调整幅度是最大的,因而最具代表性,以其为例,亦可管窥吴澄《礼记纂言》的经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一生把"内圣外王"的儒家君子作为孜孜以求的人格理想,这促使他一方面自觉躬行儒家所设立的"仁"的道德品格,不断加强和完善内在修养;另一方面积极入仕,把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政治实践,并使其政治理想具有儒家的"仁政"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从地景的观点去分析文化与商业在一个云南侨乡的脉络中互动后的现象。“诠释地景”在该地方文化中扮演突出的角色,透过“说”地景,让地景用来平衡地方自治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张力。和顺的地景实践主要环绕在汉式建筑的建盖与风水的使用上,文章暂不讨论风水,而聚焦在该地方人“说”(谈论、诠释)地景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和顺商人,得以借用地景上的儒家象征,作为商业竞争时所用的客观参照体系。简言之,地景成为一个将财富与声望互相转换的机制,透过这一转换机制,让和顺地区儒家文化的实践因小区内部自主性的财富竞争而被加强;而财富竞争,也因为有能力实践儒家文化而激烈。这使得儒与商两者,以一种非常具地方特色的方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