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学精神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自由是人类不断实现超越与追求完美的过程.学习审美化既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美学精神的自主借鉴,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审美创造;也是美学精神在学习活动中的敞亮与澄明,是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学习审美化的实现既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也具有逻辑的可能性.在学习功利化的基础上,学习者学习境界的提升、学习风格的形成,是学习审美化的实现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人才的培养提到战略的高度来抓,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才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被各国高校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美国的哈佛大学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分析、道德等定为核心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大学也都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创造力以及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3.
周勇 《兰州学刊》2010,(4):116-118
目前,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倾向,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令人堪忧。为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医学专业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阐述大学英语课程在医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应当如何准确发挥出其人文属性和实现其育人目的,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5.
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双重任务,专业课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园林植物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增加课程趣味,补充人文知识,提高人格修养,培育责任意识等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专业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注意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并在授课实践中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21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与本土正在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读。他所主张的审美化包含两种:一种是浅层审美化,包括日常生活的时尚化和电子媒介塑造的虚拟空间;一种是深层的思想的审美化,包括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在他看来,浅层审美化是深层审美化的外显结果,解决浅层审美化带给人的感官麻木等弊端,除反思现代知识的审美化取向,倡导美学的超越性和跨学科性之外,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审美的中断和非电子经验形式的关注等。韦尔施所谓的重构美学是基于美学当代发展,是美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基础,也是他对美学未来的乐观期许。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建立以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和职业人文精神等三个指标为一级指标,以人文知识学习情况、人文知识学习风气、专业人文知识、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修养、活动能力、职业人文思想、职业价值观等八个指标为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应用过程还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表现,注意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注意以正面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作者认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 (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等 )。面对这种现象 ,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 ,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同时 ,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 ,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 ,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同时也应发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高质素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使学生学会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综观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缺陷常体现为“人文知识贫乏,学习目的功利趋动明显;人文价值残缺,缺乏整体判断能力、是非观念、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感情冷漠,无责任心,举止失范。”文章认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关键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二要科学设置好相关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强调审美对于精神的塑造和存在价值的揭示,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审美区域。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艺术审美的模式,使得审美从艺术世界走向了日常生活。但是,在审美化中,审美受到商品逻辑的支配,越来越多地停留于感官感受,审美被一种无边无际的功利与物欲所包围。这种浅表的审美化使人受到异化和控制,它张扬了感性的外观却埋葬了存在的深度,在审美化中呈现的自我是一个没有质感、没有方向的空乏的躯壳。要超越这种浅表的审美化模式,审美必须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美学自身也应该与科学和伦理学相融合。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和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学史上艺术的真善美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其重要原因是对艺术的善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认为,就艺术而言,善有三层含义;现实的伦理之善,主体的道德之善,艺术的审美之善。审美创造主体层面的真善美经由艺术形式的审美化处理才能转化为艺术的真善美,这时三者才是真正实现了统一,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内涵和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的融合性、方法的互借性、功能的互补性等方面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深入研究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在教育过程中将两者融合起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与道德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态度、科研能力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高校文、理、工分割,学科环境低于单一,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要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强调语言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知识论与人生观的融合、生活体验与辩证思维的结合、范文讲析与课外阅读的汇合、文学鉴赏与自我完善的耦合、作文与做人的契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语文学习与人生教育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的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门心理课程,也是一门性格和综合素质课程。英语教学,需要把握大学生的特性和心理特点,解决他们英语学习瓶颈,让他们找到正确学习英语的方法,改善他们的沟通能力。通过语言教学,完善学生性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本文阐述语言教育和个性培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如何提高英语类课程的课堂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水平,让学生正确地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技术对象审美化是技术关联时代美学的最新走向。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对技术对象审美化的条件、特点以及技术对象审美化所蕴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一理论探索对我们的美学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消费审美化进程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表明了消费审美化所达到的新阶段,以及审美经济在现代的重要地位.消费审美化是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美学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美学研究的眼光不应只停留在艺术领域,而应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