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直是东方学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但东方学家多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以难以被穆斯林接受的观点和方法解读伊斯兰,从而导致伊斯兰在西方被误读和曲解。因此,对"东方学研究"的研究极为重要,有助于对东方学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梳理,也有助于在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借鉴东方学的学术成果,并通过强化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达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直是东方学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但东方学家多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以难以被穆斯林接受的观点和方法解读伊斯兰,从而导致伊斯兰在西方被误读和曲解。因此,对"东方学研究"的研究极为重要,有助于对东方学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梳理,也有助于在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借鉴东方学的学术成果,并通过强化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达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麦瓦里问题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麦瓦里在伊斯兰社会各个领域的贡献,构成了整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上看,麦瓦里是阿拉伯文的译音,是一个多义词。事实上,这个词在不同的范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论的“麦瓦里”,是指那些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主要是波斯籍的穆斯林。麦瓦里在伊斯兰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处境、地位不一,他们对伊斯兰社会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阿拉伯中世纪这一段时期内,波斯麦瓦里同阿拉伯人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伊斯兰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对伊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很早便传入了欧洲。当年穆斯林大军渡海北上,使伊比利亚半岛沦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地。征服者们捣毁教堂,改建清真寺。这些东方风格的建筑物许多都被保存至今,成为历史见证。然而,伊斯兰教在法国的传播却不是“圣战”的产物,而是移民的结果。从本世纪初开始,大量穆斯林移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萨提·胡斯里的生平与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分析了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和研究被称为“天方之学”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我国穆斯林长期传承的重要学术传统。从王岱舆(约1584-1670)到马坚(1906-1978)以来的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学者,在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苦苦求索,孜孜不倦,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致力于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推进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和融合等方面卓有建树,做出了重要奉献。梳理和总结这一传统,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学”、“阿拉伯学”学科体系、促进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广远的为数不多的几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过承前启后、沟通东西的历史作用.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历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更是愈来愈受到东西方各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我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成绩突出.但是与对西方文化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的问题,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学科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体系,是21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过程中,尤其是“9·11”后,美欧穆斯林移民问题日渐凸现,既影响了美国的反恐战略和国土安全,也制约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美欧清真寺在穆斯林移民问题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穆斯林移民宗教信仰与文化持守的精神家园,也成为这些社会边缘人摆脱物质生存挤压的缓冲地带,还成为美欧关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战略决策的晴雨表,甚至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异质文明间或对话或冲突的感应场;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美欧清真寺为缓解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紧张关系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和研究被称为“天方之学”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我国穆斯林长期传承的重要学术传统。从王岱舆(约1584~1670)到马坚(1906—1978)以来的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学者,在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苦苦求索,孜孜不倦,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致力于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推进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和融合等方面卓有建树,做出了重要奉献。梳理和总结这一传统,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学”、“阿拉伯学”学科体系、促进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艺术所包括的内容很广,伊斯兰建筑艺术则堪称伊斯兰艺术的典范,而清真寺则又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品,历史上穆斯林将其当作法庭、宗教裁判所、学校、议政的官府和驻兵囤粮的军营。伊斯兰征服时期,穆斯林军队每到一处,首先建造的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外形犹如阿拉伯文的“真主”,由礼拜大殿、庭院、宣礼塔、米哈拉卜、讲坛等组成。礼拜堂是礼拜祈祷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23日《波兰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伊斯兰和西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吗?》的文章,作者斯蒂文·西蒙(Steven Simon)认为“文明的冲突”在理论上并不成立,因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文明。亚洲人和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信仰和风俗习惯上存在差异,但在亚洲人之间、西方社会的内部同样也有这些差别。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和沙特的穆斯林就迥然不同,前者建立的政党非常温和,而后者的政府却是由宗教保守主义者建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西蒙认为在穆斯林世界和其他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道天然的隔离墙。穆斯林和西方世界是生存在同一个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位于我国东海之滨,是中世纪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历史学家们赞誉她为“海上丝瓷之路的起点”。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即有阿拉伯穆斯林航海至此经商贸易,并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公元九至十四世纪,是泉州港的黄金时代,定居于此的阿拉伯穆斯林数以万计,他们  相似文献   

16.
1789年法国入侵埃及,埃及的“被现代化”从此开始。1816年埃及官方首次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在行动上完成了从“被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塔哈塔维是埃及首批赴法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后改变身份成为留学生,主攻法阿翻译。塔哈塔维在法国生活了五年,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和教育观等。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旨在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翻译工作,成为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一伊斯兰地区历史上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第一人,其思想对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形成影响巨大,并成为伊斯兰现代文化启蒙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的战斗经历如同其自身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漫长.伊斯兰教从发端年代开始,便一直处于基督教西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压力之下.在未来,只要伊斯兰依旧存在,那么它必然表现出对外界尤其是西方挑战的生命力.伊斯兰与西方的文化抗争在当今世界,战斗与动荡的伊斯兰是若干国际难题的重要部分.不仅穆斯林、亚非地区,而且整个第三世界、整个非西方的不发达的南半球都面临着如何适应正在迅速蔓延全球的西方生活方式的问题.一位穆斯林宗教政治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第三世界的激愤心情:“今天,在落后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下我们像一只跳蚤,怀着道德和精神上的种种顾虑,面对着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人.”非西方人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只能有三种可能的反应:效法西方,加入西方行列;置之不理,摒弃西方及其一切成就;最困难的是,在自己和西方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中阿文明交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形成“官民并举”的一种基本交往态势,在各个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方式,并呈现出不同交往内涵与特征;伊斯兰文明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1.“9·11”事件使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受连坐而声名狼藉,伊斯兰文明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2.美国借“大中东民主改造”之名进行的文化改造,加重了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程度,伊斯兰文明面临如何与怎样融入全球化的现实困境、3.目前发生的这场内生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实为阿拉伯民族从清真寺走向广场来集体表达民主诉求之举,凸显出伊斯兰文明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自觉意识;为进一步推进中阿文明交往,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认知、增进理解与沟通,警惕并应对美国互联网外交带来的新挑战,将宗教交流作为深化中阿文明交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一说起阿拉伯世界,人们总是想到伊斯兰教,想到在清真寺里祈祷的穆斯林,想到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其实,在阿拉伯世界里还有着人数可观的基督教徒,他们同样也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剑桥中东百科全书》的统计,现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大约有1,100万基督教徒,占阿拉伯世界总人口7%,这一数字几乎等于沙特阿拉伯全国的人口。  相似文献   

20.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一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