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敏晖 《人才瞭望》2004,(10):71-71
激励,就是领导者为满足员工的需要,尽力发挥员工的潜力,多方激发员工的向上精神,把员工们凝集在自己周围,为企业献计、出力。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例如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就不应以金钱刺激为主,而应以成就和成长为主。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员工激励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方面,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以咨询企业、IT企业为代表的高知识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手段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现象。由此引发了对知识型员工管理的研究。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最新著作《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中甚至断言:“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怎样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一、当前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许多有先见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是知识主宰的社会,知识型员工将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已经积极着手或正…  相似文献   

3.
张彦 《人才瞭望》2004,(8):34-34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一个知识型人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自主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需要。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越高、越稀缺、越热门的人才将获得越多的工作选择机会,获得的工作报酬越高,越是拥有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的企业,越具有市场竞争力,越能够吸纳和留住人才。企业是否能留住知识型员工、用好知识型员工,是21世纪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与激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概念,不管是知识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其财富的创造、资本的增殖都依赖于知识。不管是什么工作岗位,其员工的工作胜任力也日益取决于知识和智力。即使是传统企业的非管理、非技术岗位,由于整个社会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其岗位员工也会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型的色彩。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在实际使用中的含义应为:大多数的白领和职业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丹  刘鹏鹏 《人才瞭望》2007,(10):42-43
一、案例内容 本文从学历和工作类型上来界定知识型员工:学历要求在专科及专科以上,工作类型主要为中高级管理、市场营销、设计、技术研究等工作。S公司是一家生产型企业,现有员工300多人。公司的工作时间安排如下:上午8:30—12:00,下午13:30—18:00;加班从19:00开始,任务完成后下班。职员(知识型员工)没有加班费,奖金视个人业绩、平时表现、对公司的贡献而定;员工(普通员工)加班每小时6元,加班是自愿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制度安排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华 《人才瞭望》2006,(7):32-33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占有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在这个知识为本的时代里,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找到创造、传播与应用知识的最佳途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高效率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因此,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也就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日益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士气低落的团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提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士气,间接引爆员工潜力,创造企业最高效益。以激发士气为目的的激励,需要全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新时代,在这一时代里,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以掌握知识和从事知识性劳动的劳动力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在企业组织中,知识型员工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认识、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探求适合于他们的管理方法是当前人力资源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知识型员工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其具有不可预测的创造能力,其一个好的建议或者方案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价值,最为典型的就是研发部门。然而在一些公司里,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似乎总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管吧,怕影响了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或许一个天才的创意就会被扼杀:不管,又担心公司会因此失去了章法,长此以往就会乱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已经从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步向知识的创造、传播、分享、应用与增值等知识管理领域转变。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知识创新型企业的主体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并日益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因此,正确把握知识经济和知识型员工的特性,构建与之相符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人才瞭望》2006,(2):36-37
在高科技日益渗透更多传统企业的今天.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们是如此出色,但他们又是如此桀骜不驯:他们给企业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烦恼。企业管理者传统的管理办法在这里遇阻。接下来的案例分析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张海星 《人才瞭望》2006,(12):37-38
民营高科技企业早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多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主要局限于简单的物质激励与惩罚。尽管这些企业有时也会根据能力将优秀人才破格提拔到关键岗位或根据工作业绩给予相当惊人的次性奖励,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员工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这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体系无疑已经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进一步高速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减少工时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一种“绝妙”的方法——让他们少做工作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这种方法有趣的变化形式是开发工作之余的娱乐项目,似乎能在一起玩的人也能在一起工作。但事实是,人们受到激励后希望工作更长时间,而绝非更短。否则,更长的休假时间只能造成人们的懒惰。  相似文献   

14.
张彦 《人才瞭望》2003,(11):16-17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载体、所有者,是企业创新的主体,由此决定了知识型企业将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通过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所以,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我国企业对员工管理认识上存在着以下误区:观念滞后,对员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机制滞后,人力资源浪费;管理僵化,缺乏对员工的正确引导;没有良好的工作氛围,限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者忽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采用强制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员…  相似文献   

15.
何京 《人才瞭望》2004,(2):40-41
企业领导人若想让激励方式达到最大效果,需掌握即时、明确与量身订做等要领,并赋予员工工作的使命感和充分自主权,才能在公平原则下满足不同贡献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激励员工家属提高公司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玲 《人才瞭望》2003,(11):26-26
员工极有可能因家人“拖了后腿”而影响公司绩效,看似对立的“三角关系”实则可以通过激励措施达到三方共赢。正视员工家庭与公司的矛盾家庭和公司都在争夺员工的时间,为了维系家庭感情和勇创公司绩效,员工在这双重负荷下努力平衡着自己的精力、体力和时间,却不堪重负,恋家情结更使员工在处理组织与家庭关系的过程中产生了空前的矛盾,而隶属于公司员工的矛盾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公司与家庭的矛盾不可调和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们将公司与家庭对立起来并形成了两个系统,却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利益。家庭感情的维系需要员工投入时间与精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固守传统的经营方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自身的发展极不相称,特别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带来了人才流失、劳动积极性不高、员工忠诚度下降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郁蓉 《人才瞭望》2017,(14):201-202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促进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是员工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知识型员工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笔者主要从和谐的工作关系和柔性工作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员工营造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企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占领市场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在这个知识为本的时代里,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找到创造与知识相应的最佳途径,要达到此目的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那么,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我们如何加强管理、如何稳定及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是我们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经济文化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知识型员工成了各大企业竞争的热门,但在近年来,知识型员工的大量流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