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会世界大会在美国巴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召开,会议通过的<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①(以下简称<宣言>)中这样写到:这种全球伦理学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发展普遍的道德自我意识都有利益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世界共同体都有高度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二年,国外首次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一发表,立即轰动世界并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重要问题是:《手稿》中关于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等人道主义思想,是不是马克思的成熟的思想?人道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现沦体系中应占据什么地位?它和现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有何区别? 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在《手稿》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一贯的光辉思想。我们一定要继承《手稿》中这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恢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 然而教条主义者却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他们以《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为借口,认为它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痕迹,马克思后来抛弃了《手稿》中的思想,成了一个只讲阶级斗争、不讲人道主义的暴力革命论者,所谓人,人性,人道主义诸范畴,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无涉。我国十年动乱期间,左倾变为极左,理论界谈人色变,“人道主义”成为禁区,四人邦操纵的舆论工具围剿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涵盖范围不断扩展 ,学科分支不断细化 ,尤其是研究的视角不断开阔 ,逐步突破了以往的时空局限 ,将整个世界乃至地球都纳入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其中 ,国家关系伦理学就是一门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新兴学科。进入 90年代以来 ,一个“走向全球伦理”的普遍伦理运动方兴未艾。 1 993年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和发表了《走向全球化伦理宣言》这一重要文件 ;1 995年 ,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领导的“世界文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 ,而“地球村”里的纠葛、摩擦、冲突和战争频仍不断 ,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等也日趋严峻。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 ,一些宗教界、学界和政界的人士提出了建构“全球伦理”( global ethics)的倡议 ,并提供了一些全球伦理的“模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神学家、图宾根大学教授孔汉思 ( HansKung)等人起草 ,在 1 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 :“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的危机 :一场发生在全球经济、全球生态和…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更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尽管170年过去了,但《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思想,如:"两个必然"思想,"全球化"思想,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仍然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沉寂已久的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复萌并且持续升温,并逐渐演化为西方国家转嫁疫情风险、推卸防控责任、向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消解中国抗疫效能的意识形态工具。能否遵循人道主义伦理逻辑,坚守人道主义底线,肩负人道主义责任,通过人道主义实践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就成为中国抗击疫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有力回应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挑战,重新定义与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并赋予人道主义以更具国际公信力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政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风险,锚定全球化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1993年 ,“世界宗教议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自此 ,全球伦理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成为 9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对全球伦理在概念上各有提法 ,大致有8种 :1.“普遍伦理” ;2 .“普世伦理” ;3.“全球伦理” ;4 .“世界伦理” ;5.“世界道德” ;6.“底线伦理” ;7.“全球意识伦理” ;8.“普适伦理”。一、对普遍伦理持赞同态度的观点在国外 ,首先倡导全球伦理的是孔汉思博士。他说 :“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是由所有宗教…  相似文献   

8.
<正>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反对人道主义的抽象宣传,反对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但是,我们并不笼统地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我们要求对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又说,所谓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乔木同志的文章,为我们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论的指导.本文仅就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9.
李克武在《重庆师院学报》1987年笫2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调节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范畴。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改造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是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争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中所产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演化而来的。同时,它也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资产  相似文献   

10.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1.
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伦理学是在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人类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解决这些危机为目的的新伦理学。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发展伦理学的伦理对象是当代社会发展新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 ,它的基本问题是“能”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发展伦理学仍然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学 ,但它的理论基础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 ,而是一种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人道主义: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两次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都以文学领域为主战场;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与人文精神的呼吁者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对终极关怀的重视,说到底,它们的共同思想武器是内涵不尽相同的人道主义.因此,我们从文学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角度对中外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一番疏理,在对于文学特质的认识与文化建设的策略方面,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人道主义,我想首先应该指出,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怎样理解人道主义的两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呢?本  相似文献   

14.
5月4日,本刊编辑部和《湖北日报》理论文艺部联合邀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湖北财经学院等单位的部分理论工作者,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交流了看法。下面是座谈会上的几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由是:(一)存在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中国古代和古希腊都有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承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争取人的幸福、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90年代初以来,普世伦理(the universal ethics)问题随着所谓“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挑战性的跨世纪课题。无论是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上所签署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还是“国际互动会”(“inter-action council”)有关“人类责任宣言”的倡议,抑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部所倡导并实施的“普世伦理计划”(“the universal ethics pro-ject”),都表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或主要不是普世伦理这一课题探究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而是这种探究的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开宗明义就指出:“关于人道主义,我想首先应该指出,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论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现在讨论人道主义问题,尤其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全球史"、发展伦理学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化研究中的两个显学,本文对其进行交叉研究,重点揭示"新全球史"的发展伦理意蕴.历史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全球史研究是全球伦理、发展伦理研究的基础;没有合理的全球史现、发展观,也就没有合理的全球伦理观、发展伦理观;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深远起源的历史现象,全球史转换中的文明多样性是全球发展公正性、全球价值多样性的历史本体论基础. "新全球史"蕴涵的历史全球观、历史发展观、历史价值观、历史辩证法.对发展伦理研究的深层化.对我们全面把握全球化的历史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合理的全球历史观、全球价值观,推进和谐世界的建构,特别是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我们研究"新全球史"与发展伦理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道主义的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同志认为,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他们对人道主义采取彻底否定、一概抹杀的态度,把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至于连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不宣传了;另一部分同志又看不到人道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流派,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归结为或部分归结为人道主义。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人道主义“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国内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谈论"人道主义"的热潮,有的作者甚至主张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道主义的最终实现.这些同志往往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寻找理论根据.我们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写作《手稿》时,按其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消极影响,但即使在这时,马克思也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实际上,《手稿》中"人道主义"一词,是在特定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含义既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讨论人道主义的文章,有的文章抽象地谈论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贯穿阶级社会始终的世代相继的进步社会思潮”、“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实际上把人道主义看成一种超时代、超阶级的全人类共同的思潮。这种观点抹煞了人道主义的阶级本质,歪曲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作用,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造成了思想理论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