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设立了四种唱法,分别为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这四种唱法的命名个体不够恰切,总体不够协调。为了进行恰切的命名,从民族音乐学和艺术学视角入手,统一以演唱的歌曲体裁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为前提,将其分别命名为:中华土风唱法、欧洲古典唱法、当代国风唱法和当代流行唱法。  相似文献   

2.
由“吴碧霞现象”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歌唱艺术而言,诸多不同流派、不同唱法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认真探讨唱法的特点、把握风格的异同、增强表达作品的能力,这是促使演唱艺术达到较为全面的基础.歌唱的更高目标似乎应该是超越所有唱法的自由歌唱.  相似文献   

3.
陈云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9):76-77,119
以跨界演唱这一声乐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型演唱形式为视角,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两者在技术、风格、审美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种唱法在呼吸技巧上都要求深呼吸,强调声音要来自深沉饱满的气息;在共鸣技术上,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唱法中混合共鸣的技巧,依照作品的需要适当使用整体共鸣法;在咬字吐词技巧上,把西洋的发声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咬字行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达到字声结合、字正腔圆的演唱要求。在演唱风格上,融合了美声唱法注重声音技巧、内在含蓄和民族唱法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在审美上,两种唱法朝着文化多元、艺术多元、演唱方式方法多元的欣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民族唱法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新趋势、新高度,使民族唱法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谭晶的歌唱能在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兼容并蓄,融三家之长,被称为谭氏包融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互相包融,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互相交织,形成了气派宏大、简洁明快、浩然澎湃的主流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谭晶的包融唱法是在深入掌握泛音实质的基础上,将真声与假声巧妙分工,让真声与假声各显特长,真声主导着低音区,音高逐渐上升时再逐渐掺入假声。谭晶将各种不同唱法的独有特征融为一体,其实就是在呼吸顺畅均匀、声带主体弹性振动协和有序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完美的真声泛音效果——这就是谭氏包融唱法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唱法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的差异中国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小调、戏曲、曲艺、民歌及带有这几类风格的声乐创作作品的唱法。狭义地讲是指民族风格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理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据历史记载,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了。夏商时期,音乐舞蹈十分盛行,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已在周朝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专业的民间艺人和音乐教师,秦青的歌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屈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音乐领域,通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衍生出了"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加上中国音乐界现在公认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现在就有了四种声乐唱法.唱法的分类有其内在的规律,原生态唱法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理论界尚无定论,由此引发出对唱法分类的思考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得不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歌曲历史悠久,但中国歌坛“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歌唱方法的划分,初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此“三种唱法”各具特点,且相互交叉与交融。高校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应要求教师在声乐施教中,不仅做到不故步自封,更要引导学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多种唱法干一体,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才能培养出脱颖而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五千年交融发展中,民族声乐艺术有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华民族鲜活的风格。民族唱法在广义上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歌剧四个部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族新唱法,其中包括民歌和歌剧。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清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巴赫创意曲演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创意曲每首都各具性格 ,是每个钢琴家训练指尖敏感性、弹性、灵活性 ,歌唱性、独立性的最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声乐通过情感、领悟、想象、演唱技巧表现赋予歌曲以生命的再创造,要使歌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听众和观众面前,歌唱者不仅是以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为标准,还应积极地投入到歌曲再创造的过程中去。歌词语言和歌曲旋律是构成声乐作品的两大要素,也是声乐艺术二度创造的重要蓝本。  相似文献   

13.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人们最能直接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了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把美的艺术效果传递给听众,就必须认真分析和处理好作品。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把握好作品的演唱风格,才能使歌者与听众获得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应在重视本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唱法的创新,以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让中国民族声乐与时代接轨,与国际交融,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声乐演唱时的过分紧张,不仅会严重影响演唱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引起不健康的演唱心理,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艺术,歌唱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那么,要想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就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声乐演唱方法。在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就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意念引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舞台实践。本文对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良好的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消除紧张心理提出建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怎样培养歌唱者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歌唱效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客家山歌音乐各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其特定的传统"唱与腔"的风格特征.音乐中的语言与发声方式、润腔组成了传统"唱与腔"的结构基础,而通过山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与传统乐器的结合,无论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还是对民族乐器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支持、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关系,既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教学领域开拓出更为宽阔的领域,同时也推进了传统乐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以传统乐器中的吹管类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箫和笛子、唢呐为代表性乐器,通过分析论述,阐明该类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力图从中发现和探索出一定的与乐器发展,尤其是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段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音乐是歌唱艺术的最基本因素.要想唱好歌,就必须有良好的语言为基础.说话是唱歌的基础,但又有区别;只有明白了它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才可能把清晰动人的歌声奉献给听众.  相似文献   

19.
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学生掌握综合演唱方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形势发展对声乐技术的兼容性要求,关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的可兼容性,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三个方面采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俗歌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称谓,为“流行歌曲”所代替是大势所趋;流行歌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代表着一种新的声乐文化,无法和众多的声乐形式共用所谓“科学唱法”。流行歌曲并不拒绝歌唱技巧,中国流行歌手的现状说明他们更需要唱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