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无论是学者、政界领袖还是下层民众,对此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数量可观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论著得以出版,如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李世涛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反映民间、民众民族情绪的成果有宋强、张藏臧、乔边等著的《中国可以说“不”》、李希光的《…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末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西方背景 ,因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 ,不过 ,在中外的保守主义之间 ,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巨大的差异 ,而中国的保守主义也未能在我们的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来70年间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重要文化思潮,早期作为保守主义的中流砥柱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鼎足而立,中期伴随着抗战岁月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有过堪称灿烂的文化与哲学创造,晚近流散于台港海外,构成了大陆以外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另一大景观。近年来,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工作渐受国内学术界重视,该课题被列为国家“七五”社科规划的重点项目,吸引了一批有志开拓的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初步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出来。最近出版的由青年学者郑家栋同志所著《现代新儒学概论》一书,即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可喜收获。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学术文化总是继承前有的传统文化而来。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家长期以来既鼎足相抗,又互为融合、激扬,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社会思潮,推动着中国文明向前发展。魏晋时期,儒、道相结合,产生以《庄》、《老》、《易》“三玄”为主要内容的玄学思潮。迄至宋明,儒家学者批判地(critically)吸取佛、道二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达数百年之久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一批著名学者继承理学的儒家道统,融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思想,开创了在海外影响甚大的现代新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近代化的主题之一。晚明清初以迄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思潮。不仅自然科学蔚然成风,而且学者们提倡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这表明科学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整个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但戊戌以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科学又是学习西方,受西方近现代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并不是由晚明清初以来中国自身传统孕生发展出来的。这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早熟”而“难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早期新史学思潮背景下的产物。基于对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独特理解,开创了“以中释中”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该书针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在史料的判别标准与范围、新史学思潮中的学术风气以及新史家对传统哲学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驳斥,体现了对新史学思潮中浮躁的学术氛围及新史家对近代西方新概念、新工具的滥用的隐忧,是对新史学思潮基于保守主义立场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一、国学热的当代文化背景 在80年代的“西方”学术热和90年代初的“经商热”中,中国学术界从1993开始出现了一股值得重视的“国学热”。 国学热在90年代出现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西学热”转向“国学热”。从50年代到70年代,整个中国学界是“马列”为标志的“古典西学”热,进入80年代,现代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从弗洛伊德到后弗洛伊德,从分析哲学到新历史主义,从解释学到后现代主义,从“方法论”到“本体论”一阵阵热过来。然而,这种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其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传承.本文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来展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精神来源是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救民的内在精神,其本质是在传统精神关照下的文化创新和探索活动,但由于其理论的种种不足,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不足使得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能否成功跨过这道道障碍是文化保守主义存在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现实社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和精神上给了后人很大的反思,至少可以是文化发展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上主要有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在与这三大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之思想地位的。就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批评;三四十年代,对中国革命的反对;1949年后,对马克思主义吸取、利用和儒化。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 2 0年代 ,在 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 ,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 ,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 (马克思主义 ) ,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 ,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 ,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 ,又有相互协作、支持 ,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 ,并不一味复古 ,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加以创新 ,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变动就是由激进趋于保守,"国学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但在"国学热"中,有一些问题必须得以澄清,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国学热"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国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学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澄清,就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代儒学思潮是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思想界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从其本质来说 ,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的一种反思 ,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的“西化”价值取向的回应。现代儒学思潮以承续儒家的“统绪”为使命 ,意欲在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 ,融会中西 ,弘扬儒学 ,以使儒学适应现代化的潮流。虽然现代儒学思潮关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存在误区 ,但是这种探索 ,仍然是有其合理性和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前后,沉睡的中国大地上进发出了一股以“尚强富”的新价值观为主体的近代洋务思潮,它标志着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直接影响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这股来势凶猛的洋务思潮,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列国的“富强之术”,提倡办“洋务”,“采西学”,呼吁学习西方以自强,使中国社会近代化。自兴起之后,其影响日渐扩大。在这股思潮中,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洋务思想家,他们著书立说,阐述了自己变法图强的观点,论述了近代化是中国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他们的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国近代化思潮的最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传承,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其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而有必要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由来及其主要主张进行归纳,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史研究日趋活跃 ,已俨然成为“历史研究的皇后” ,硕果累累 ,成就卓然。行龙先生主编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 ,2 0 0 2年 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锦上添花 ,这是值得庆贺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近代人口问题初探”、“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与乡村社会”、“山西‘丁戊奇荒’的社会史析论”、“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从…  相似文献   

18.
“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思想之一。在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社会思潮涌动,“保守主义”应运而生。它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是它的主要思想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柏克作为“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将其学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他所著的《法国革命论》正是对其理论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9.
国学与时代精神编者按我国在90年代出现了“国学热”,近来又有“第二次文化热”的说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评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国学(中国文化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以体用范畴对中国社会出路的探索继“中体西用”与“西化”论思潮后,梁漱溟以“意欲说”文化哲学对“西化”论展开了再否定,但却重蹈了体用割裂的覆辙。此后,熊十力通过“本心”本体论哲学建构对梁漱溟的思想予以改造与转进,从而以体用一致原则构建了一种堪称“中体新用”的中西文化融合理论模式,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完成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辩证综合的理论任务。全面梳理从梁漱溟到熊十力的思想发展进程,对于深入认识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发展规律以及推进当代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