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勾稽笔记、方志、戏曲和俚语史料,结合分析民间传说,对凤阳花鼓的渊源流变,作了全新的考证。指出:"打花鼓"原系凤阳民间社事中娱神歌舞的片断,后来发生分流──下层民众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封建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打花鼓戏"至迟到明代中叶就已出现,但"凤阳歌"的产生,却始于清初。此后,藉着传奇选本《缀白裘》的影响,凤阳花鼓流播南北各地,与乱弹杂调和各地山歌相结合,逐步发展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歌舞小戏。  相似文献   

2.
任何舞蹈的存在,均会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现实环境的影响,留在舞蹈的具象上。临县伞头秧歌"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表演特点也不能脱离开这一规律。伞头的"歌"和伞头带领下的"舞"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最佳表达;伞头是承载"扭时不唱,唱时不扭"表演特点的关键人物;秧歌与宋舞之间的承启关系又进一步印证着"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临县伞头秧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汪欣 《百姓生活》2013,(1):47-48
“说凤阳,道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历史上,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中国著名的花鼓之乡。  相似文献   

4.
一天下午,坐在那里反复听了几次周迅唱的《越人歌》。听的结果是,忽然认定:周迅比徐静蕾要强。周迅唱《越人歌》唱得凄怆入里,她深深懂得什么是爱与寂寞。那种吟唱,不需要技术,却可以深入灵魂。而徐静蕾唱《梦想照进现实》,唱成她《将爱情进行到底》时代的单薄甜美。接受一首流俗的校园民谣。并且,它次于校园民谣的是,听了几次,除了旋律欢腾,我找不到这首歌的感情。唱歌是其次。其实,她们的唱歌,正符合了她们作为演员演绎角色的风格与深度对比。尽管我没有多么地喜欢周迅,但我还是觉得她身上具备了一个“本能演  相似文献   

5.
岁月如歌     
记得Jay出《范特西》时我才上初一,那时拥有的是很简单的快乐。明朗而透彻。班里的同学拿来Jay的录音带,放进廉价的“随身听”里静静地欣赏,听的时候觉得很陌生,但又感到很满足。那时才知道,歌原来还可以这样唱。于是,我们用极不成调的和音在元旦联欢上唱《爱在西元前》,唱《简单爱》。在那低调的歌声中,我们迷迷糊糊地度过了初一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凤阳花鼓的演变与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凤阳县在安徽省的北部,汉朝是钟离县,明朝开国时称临淮县;县境有东濠水与西濠水,故自隋至元又称濠州。在历史上,这一个小小的县城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除了和朱元璋出生在这里外,也和凤阳花鼓颇有关系。一、說花鼓花鼓的鼓在民间集体文娱的秧歌这一阶段是声报四野的大牛皮鼓,到过江逃荒时,一方面人分散了不可能再有大规模的集体表演。一方面也无法带了硕大无朋的鼓行动,只能另外用小型的鼓。  相似文献   

7.
梁州令     
莫唱阳关曲,泪湿当年金缕。离歌自古最消魂,闻歌更在魂消处。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这是一首思妇词。词的上片写思妇怕分别而偏听到送别曲之幽怨。首二句“莫唱阳关曲,泪湿当年金缕”直呼怕听阳关曲,意思是说:不要唱那催人泪下的《阳关三迭》吧!当年和丈夫离别时,我就是听了这种曲调而泪湿了金缕衣。词中的“《阳关曲》”,本名《渭城曲》,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诗。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抒发离情别绪。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唱三次,故称阳关三迭。“金缕”:唐宋时妇女只用金…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离乱》又称《离乱歌》,如按原壮语篇名直译,则应译为《贼歌》①。全诗二千多行,是桂西田东县岩仰歌圩上所唱的两万行“嘹歌”中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五个篇章,也是当地每届歌圩必唱的传统作品之一。②它在壮族群众中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至今仍为壮族人民所传唱。  相似文献   

9.
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三月歌》唱的是壮家的自然风光、季节时令以及农事活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  相似文献   

10.
“乐府”,汉音乐机关名,后沿用为一种诗体,似乎成为文学史上常识性问题了。其实,唐代以前的所谓“乐府诗”,并不只是一种“诗体”,而是有乐谱能够唱的歌曲。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这句话是从《尚书·尧典》来的,前面就是经常为人所引用的“诗言志,歌永言”。可见我们的古人总是把诗与歌,义与声联系在一起的。宋人郑樵在《通志》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12.
相和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乐府唱奏方式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相和唱奏方式对辞乐关系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辨 ,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和”有“协和”与“应和”两种用法 ,“相和”一词所表述的则是“唱”与“和”“应”之间的关系 ,是指两个以上不同 (或相同 )音响单元之间有序的规则组合 ;所有以“相和”为本质特征的唱奏方式 ,按构成因素可以分为人声相和、节歌相和、歌吹相和、弦歌相和、丝竹相和五种基本类型 ;“相和”唱奏方式 ,即“相和歌之道” ,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中包含歌乐不相重叠、歌乐交错、歌乐重奏三种辞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涂脂,自抹粉,胡说八道,恬不知耻,是江青的一贯作风。她对那个外国女作家讲的关于《红楼梦》的屁话,活活画出了她的本相。不值得详细批判那些屁话。这里只解剖一下她吹捧的《好了歌》和《注》。《红楼梦》第一回,先写了一个可以说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象征的甄士隐。他在没落的封建社会中被搞垮,“看破红尘”,一心要跳出现实世界的“苦海”。听了跛脚道人唱的《好了歌》,顿然“悟彻”,用诗词的形式,给这首歌作了一个注解,然  相似文献   

14.
我是秋风     
我是秋风,我唱着欢乐的歌来了。我唱着欢乐的歌来到果园,我对果子说:“果子,果子,你可以成熟了!”果子听了我的话,立刻成熟了:苹果露出了美丽的笑脸;鸭梨黄了;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唱着欢快的歌来到田野,我对农民伯伯说“:庄稼已经丰收了,您快去收割吧!”农民伯伯听了我的话,脸上乐开了花。我唱着欢乐的歌来到花坛,我对菊花仙子说“:你快露出美丽的笑脸吧!”菊花听了我的话,马上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我唱着欢乐的歌来到树林,我对树叶说:“树叶宝宝,你已经长大了,应该离开树妈妈了!”树叶听了,从树上落下来,在秋风中翩翩起舞。我唱…  相似文献   

15.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我插队至一位亲戚家,论辈分那位亲戚是我的叔公,他当时是生产队的队长。鉴于我初来乍到,不怎么会干农活,他特地指派了一位干练的姑娘做我师傅。姑娘小名叫玲玲,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热情大方,她的外表长相正如那首《小芳》歌里所唱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古文化发展史上,音乐与文学总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古希腊与古印度的“史诗”,原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之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勿庸置疑也是能唱的。《墨子·公孟篇》曰:“弦诗三百,歌词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在当时的应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一些文献中,“诗”就含有“歌词”之意,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曰:“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汉书·艺文志》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由此可见,《诗经》除了是我国第一部可供诵读的诗之总集之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总集,第一部歌词总集。  相似文献   

18.
因承担了撰写《青海文艺志》中的民间文学章节,且在时限上要求上不封顶,不免去翻故纸堆,结果是“年世渺邈,声采靡追。”除在杨应琚撰写的《西宁府新志》中得一首《西海郡谣》外,其余散在何处,不得门径。然而民间歌谣是“感於哀乐,缘事而发”,正如青海“花儿”中唱的“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既然“缘事而发”,它一定会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有所记载,这就在民间歌谣中另成一体——时政歌。于是我又去翻史书,查今人汇编的古代民歌一类资料,迄今仅得四首,连《西海郡谣》共五首,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歌词的回味     
我听歌很注重歌词。往往是由于喜欢歌词或歌词里的某一句而喜欢整支歌,总是反复听,听而不厌,喜欢的某段或某个词也许并不是这首歌的主题或歌眼,但只要和我的感情体验相似或能引起生命追忆的,我就特别喜欢听喜欢唱喜欢回味。有些歌旋律很美,但歌词不美或不能引起共鸣,这都不能让我喜欢和百般回味。如果歌词又好旋律又美,在我心中这就是一首上乘的歌了。我不会追究这歌是谁谱的曲,我不会去喜欢自己不喜爱而出于名人之手的歌。  相似文献   

20.
一、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最终敌不过爷爷踏雪咏诗的熏陶,初始的文学梦如画一般消无声息地融化在幼小的心田。於是,工程师的儿子数学考零分留级,寡母长叹:“你不如你爸爸的小指甲盖儿……”有一首充满诗意和联想空间的歌,它的歌名叫《大约在冬季》。我喜欢秋天,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银雪纷飞,如芦花翻白,雪国的沉寂与肃穆,令人感到空气之新鲜,田野山峦之饨净。青年时代,我喜欢听列宁喜欢的那首俄罗斯民歌。冰雪覆盖著伏尔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车是谁在唱著忧郁的歌是那赶车的人歌声低沉、浑厚、悲凉、含蓄。仿佛在那雪原上留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