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锡伯语作为锡伯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特殊社会环境下,锡伯族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的层面结构变化,并对锡伯族日常语言变迁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结构具有多元性,并大致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清前期为以原生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时期;清中期是东北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后的多元文化变迁时期;晚清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渗透而使东北文化多元性达到空前程度.由宗教信仰管窥东北文化变迁原因,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居,是其形成区域内多元文化架构的历史因素;与内地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是东北文化变迁的长期因素;晚清东北开埠后外来文化的渗透,是近代东北文化多元性加剧的主要原因.至于东北文化多元变迁的特点,首先是东北传统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西方文化无法完全融入.  相似文献   

3.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的风格,<科尔沁旗草原>是其中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显示了这一文体的主要特征.它通过描写草原上一个大地主家庭的兴衰,以史诗般的叙事范式揭示了其特有的家族文化气质,即拓荒、攫取的草原精神,同时延续和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家庭叛逆者的形象,体现了彻底的反叛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戏曲极为流行,同旗人的热情参与有关。清朝各个阶层的旗人中戏曲爱好者层出不穷,几任皇帝曾经以政府力量支持戏曲发展,旗人王公贵族听戏玩戏一掷千金,有的旗人票友甚至为之倾家荡产。旗人对戏曲的痴迷与投入也蕴含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毫  常延廷 《学术交流》2007,(8):187-189
期刊编务的工作特点是庞杂、琐碎、事无巨细,表面看来处于刊社的边缘岗位,但对期刊生产及刊社发展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原因在于他肩负着组织管理、印制监督、市场开发、公关协调、文秘文案和档案保管六种职能。编务着眼并把握这六种职能,是期刊生产与期刊经营环环相扣、和谐有序运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清代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缘起于天命年间,形成于康熙,厉行于乾隆,不同时期封禁的范围、实质、作用略有不同。其核心是保护“龙兴重地”,其目的是保护并独享故乡的经济资源,保护本民族“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兴起的圣地不容破坏。封禁政策阻碍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但并没有完全禁住流民出关私垦,同时也削弱了东北边防力量,为日后俄日大肆入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管理问题,是中国边疆史和中俄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从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逼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为止的一个半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清政府是否管辖了黑龙江流域这一广袤地域?以及如何进行管理的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满族统治者于一六四四年南下灭明后,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土地辽阔的封建帝国,其疆域北抵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家除了各种相应的政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国旗、国徽和国歌这些代表国家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背后都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国歌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功用和意义上考虑,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在某些方面,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众共同心声的表达和共同意愿的体现,能起到统一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民初的《五旗共和歌》学术界很少论及,但是其表现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却不容忽视。它体现了在辛亥社会转型期革命党人思想由激进到和缓,由排他到整合,由革命到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汉民俗变迁的思考金丽婷,王伟业所谓"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有清一代,满汉民俗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清兵人关(1644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前,是满汉民俗变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清...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爆发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每一次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终也都失败了。革命领袖与广大将士,有的在漫天烽火中壮烈牺牲,有的在敌人屠刀下慷慨捐躯。也有为数甚多的农民将士及其亲属,却被流放到遥远而又荒凉的东北边区。那么,清朝的遣戍制度与起义农民(包括受牵累的亲属等)遣戍的具体情况如何呢?遣戍者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又是如何?他们是否已放弃了斗争?对开发与保卫东北边疆,又起了哪些作用?这是本文试图要解决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雷炳炎 《求是学刊》2006,33(3):139-144
清代对军功人员的世职封赠始于开基立业的天命年间,至顺治定鼎燕京,实现天下一统,开国封赠达到空前规模;康熙以后,伴随清廷的平定藩乱,拓土开疆,复有为数众多的旗人得到封赠;咸、同之际,在安内御外等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汉人的特殊功勋使得清廷对他们的封赠呈急剧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13.
汪增相 《求是学刊》2012,39(2):156-160
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第二,较少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贞观之初,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魏徵吸取隋朝国力强盛却仅历二代而亡的教训,结合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抓住唐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偃武修文、勿劳弊中国、以道御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这些思想大多为唐太宗所吸取,开创了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张士尊 《学术交流》2007,(10):174-177
从顺治初年到同治初年的200多年里,清朝对中朝边境地区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造成这一带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从而导致"韩民越垦"发生。在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韩民越垦"成了日本蚕食中国领土的借口。作为对策,清朝政府只好放弃长期奉行的封禁政策,实施"移民实边"。  相似文献   

16.
钟珂 《创新》2008,2(6)
京族"哈节"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地政府作为亮点来发展旅游业。但是,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京族独有的民俗文化传统,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于耀洲 《学术交流》2003,1(7):104-106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爱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明显的表现。具体可概括为民族的先进文化、善于把握时代精神、杰出人物的作用和重视教育的传统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19.
方付建 《阅江学刊》2011,3(5):78-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七站八所"人员臃肿、机构瘫痪、职能不清等现实困境促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其中,湖北推行的"以钱养事"改革最有独特性,也颇有争议。这场改革解决了站所存在的一些痼疾性问题,但随着改革大背景的转换,这一改革样式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需在汲取湖北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构"七站八所"改革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