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包括公权力和私权力,国家权力是公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行政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显然属于国家权力的一种,是公权力。而行政权力的扩张又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所以对其进行制约和控制就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我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包括行政权力都来源于人民,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前法治国里,法律虽一直存在,却只是充当政治权力的工具手段而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目的,法律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无法解决。哈贝马斯将哲学社会学的交往行动理论引入法学研究,提出交往权力的概念,认为正是交往权力产生了合法之法。交往权力是民主和法治紧张关系的缓冲器,交往权力通过对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制约来保护公民的权利。法律是交往权力借以转化为行政权力的媒介,遏制了行政权力的自我繁殖,并因此发挥了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价值目的功能,从而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物权状态结构理论可挑战甚至取代所有权权能结构分析。一些长期争议和令人困惑的以权利、权力及其关系为内容的理论问题,运用物权二元结构理论公式求解,则可以发现入口和找到出口,且能定纷止争。权利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性,是权利自由和受约束的方法及依据;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是限制、解放和扩展权力,即权力的合理配置;市场与政府职能分工,主要是明确公权力与市场权利的边界,公权力管制的领域限于动态权利的行使;国有物权的流失和浪费,主要是因为主体代表权没有限定权利边界而可以轻易地滥用公权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法学认为,公共权力即公权力,不包括社会领域的自治权,并将公共权力和公权力、行政权力相混淆,致使法律理论和实践对社会领域的自治权关注不够。公共权力是私权让渡后形成的权力集合,应包括国家领域的公权力和社会领域的自治权。文章旨在通过对权力、公权力和公共权力等范畴的比较研究,将公共权力与公权力、行政权力等概念进行区分,进而重新构建公共权力的范围,将社会领域的自治权纳入行政法治的范围,最终完善公共行政理论、行政主体理论以及明确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规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族,或曰家族,指人类在自身蕃衍中自然形成的互有血缘联系的亲属群体。随着人类不断蕃衍、分裂以及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交往,这种血缘群体即族的组合方式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本文所说的礼,本指这种血缘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同时又通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种种习惯的活动,来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起着维系血缘群体,稳定社会的某种秩序的作用。因此,礼总是随族的组合方式的演进而损益。我国在国家形成之后,氏族和部落并未解体。氏族贵族正是依其氏族和部落组织构建国家统治机构。占统治的部落首领及其氏族(或曰…  相似文献   

6.
公权力异化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两面,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也是人类历史的难题。近年来人们普遍地强调以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来解决固然重要,但是,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分析和遏制公权力异化与腐败问题则是更为清晰和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权力制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权力制约与社会主义法制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厘清两者的内在关系,对于推进依法制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政府的行政权力要由法律授予,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有法律依据,并承担法律责任。实现依法行政,就要首先合理划分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定的权力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的关键与核心是依法行政。在某种意义上,行政责任及其追究制度是否健全与国家法治状况密切相关。而行政责任及其追究制度是我国行政法治的薄弱环节。从宪政理论的角度来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理论基础至少可理解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权力制约原则的体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效率行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权力制衡的视角来看,司法鉴定程序不仅是权力和权利行使的过程,而且是限制行使权力的人的恣意、公众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程序是公民宪政权利的载体,公权力的合理、合法行使必须依赖正义的程序,脱离正义程序制约的公权力必然会损害纠纷的裁判结果,损害国家执法机构的威信和法律的尊严。司法鉴定程序法制是否正义、完备和得到正确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由司法鉴定而牵涉的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1.
治理理论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权力构架理论,它主张通过分权的方式使国家权力完成向社会的回归,而对于政府权力的制约则是政治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非政府组织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点,成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分权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且由于其体制外的身份,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成为我国自律性公民社会形成和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王玉波 《南都学坛》2010,30(1):111-115
如何有效地监督与制约权力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党和政府体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刘少奇在长期领导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权力制约的基础是健全监督和制约权力机制,主要提出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四种监督途径。他不但提出了公检法与党政相互制衡、限制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和"公开的反对派"等重要的权力制约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政治实践,提出健全民主和法治制度是权力制约的保证,并进一步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政府、党与非党组织的关系,以实现权力制约的要求。刘少奇关于权力制约的理论,对我国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没有哪一部法律的实施象行政法这样艰难。行政法的实施由于“行政”的特点,而经常性地出现权力因素的制约。因此,“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消除权力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将行政的执行权力及其形式纳入法制轨道。无疑这涉及多方面关系的调整,但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木骨闾群队是柔然汗国形成过程中最早的社会组织,由不同氏族部落碎片组成,内部没有血缘关系,家庭或小家族构成这一群队的基础,群队成员处于平等地位,首领的权力基于本人的努力与才干。当居于核心地位的木骨闾家庭发展为家族,继而成为氏族后,柔然汗国的建立基础就得以奠定。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北方草原各部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极强的穿透性与历史延续性的影响对现今公共权力制约造成一定的困境。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对公权力制约困境的表现形式;基于行政人格二重性和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的正负价值,分析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对公权力制约困境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困境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权力的实质主体与代理主体分离、公权力的可交换性、低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彻底导致了公权力的异化 ,公权力的异化使得公权力的职能从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一种力量蜕变为满足掌权者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一种手段。个人私利与小集团利益的膨胀必然损害社会利益或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 ,由此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失衡。因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遏制公权力的异化 :重新定位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建立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制度 ;建立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 ;以法律制度来控制权力  相似文献   

17.
段凡在《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权力更准确地说是公权力,简称为公权。一则基于权力主体而言,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是公共机关或准公共机关(社会组织)。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公权力主体。政党并不是国家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国情等原因,执政党的决策和指令,能够通过国家机关得以贯彻和实施。所以,执政党的权力也是公权力。二则基于行使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权力准确地说应该是公权力,而不是所谓的“私权力”。  相似文献   

18.
依法行政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要求体现在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两个方面。首先,立法机关需要制定内容合理层级协调的大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应通过立法划清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公权力和公民私权利的界限。其次,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应贯穿于行政主体治理大气污染的全过程,即行政机关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行政主体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权力责任分配需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兰州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其中,可复制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地方立法应与立法系统相互协调,注重保护私权利,法治化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划清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并调动公权力外的力量治理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腐败的本质是公权力的异化。社会参与预防和反对腐败,是国家廉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偏离目标。促进和保障政府清廉、高效、民主、为民的外在约束机制和力量,也是国家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公法,重在研究其核心——公权力,特别是如何规范公权力的赋予和运行,把日益扩张膨胀、专横霸道的公权力关进适当的笼子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运用公民的公权利来制约国家的公权力。公民的公权利,核心是政治权利。近年时有发生公民行使公权利批评揭露政府及其官员的弊案,与政府的公权力发生矛盾冲突而被非法问罪。该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对待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公权利(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公权力的克制义务的公法关系问题。政府及其官员在事关其公务行为上无权提起名誉权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