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邪教是今天社会的一大祸害。从理论上对邪教进行剖析 ,邪教不同于一般宗教有二大特点 :一是邪教只肤浅地停留在宗教信仰层面 ;二是邪教极力明示信徒反理性和抛弃现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宗教的基本精神、信仰理念、信仰方式、道德行为、组织方式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阐明了邪教对宗教信仰的危害,以及从宗教层面防范邪教的几点警示。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人们用cult这个词来指信徒向教主顶礼膜拜,并在教主庇护下过群体生活的膜拜团体。这些膜拜团体中有少部份因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对社会生活的破坏,因而被称为邪教。在我国,邪教是指歪曲、利用某些信仰因素来从事非法活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给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的邪恶势力及其非法组织。邪教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秘密结社、秘密建立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并以组织的形式进行非法活动;(2)教主崇拜;(3)精神控制;(4)散布末日毁灭之说;(5)借教敛财。邪教是新兴宗教运动的极端产物。  相似文献   

4.
张学本 《理论界》2000,(1):45-46
邪教主要出现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具有异端传统而又宗教过度自由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其教派不一 ,林林总总 ,给社会、教徒及其家人造成重大危害。了解邪教的危害及各国采取的防治政策 ,有助于我们认清国内各类邪教的本质 ,为我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借鉴。邪教的危害有多方面 ,这里主要概括以下几方面。1 散布邪说 ,毒害信徒。邪教教主为了蒙蔽信徒 ,常常散布各种邪说 ,如普遍宣扬的“世界末日”论 ,即是其中之一。许多教徒在教主的诱惑下受其精神控制 ,惨死于执迷不悟中 ,如集体自杀 ,规模较大的有 :在美国 ,“人民圣殿教”914人集体自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信徒众多,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民族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本文全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措施,同时就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案"——反基督教事件语境下基督教信仰与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剖面。19世纪后半叶,中国基督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对立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督教信仰和中国传统信仰之间的对立;第二,围绕祖先崇拜和丧葬等日常问题发生的对立;第三,民间秘密宗教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对立。但是,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地方情景下,当宗教感情的龃龉和日常生活的矛盾消解后,被称为"洋教"的基督教已然成为中国混合宗教大家庭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各种宗教源远流长、信徒众多 ,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 ,有的民族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宗教信仰与一些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使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认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信教情况 ,对于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一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历史悠久、内容繁杂、形式多样 ,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原始宗教。原始…  相似文献   

8.
对散见于报刊中的有关邪教的信息进行了初步整理,提出了"邪教是以宗教的形式招徕或组织信徒,在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易于或已造成社会危害的一种社会组织”的定义,并据此对目前国内外的整治措施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破除民间迷信与邪教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信是愚昧的鬼神信仰,是祈求神灵趋利避害、保幸福平安的方式和手段。由于迷信对象的繁多庞杂、信仰内容的愚昧和神秘、信仰人群的散在和不确定,再加上随意造神、随意解释神性,随意改造其他宗教的神为我所用的特点,使迷信为邪教的滋生留下了空间。可以说,迷信是邪教滋生的土壤,因此,要铲除邪教必须大力破除迷信。  相似文献   

10.
从辩证哲学和客观实际两方面看,邪教与宗教都既有普遍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为了彻底划清邪教与宗教的界限,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邪教的反动本质,更好地开展反邪教斗争,本文拟从十个方面探讨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起源、观念以及政教关系等方面,古希腊宗教和希伯莱宗教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希伯莱人在信仰方面,希腊人则在理性和科学方面,分别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特殊的贡献。二者后来通过基督教汇合成为影响深远的西方传统。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Much of the immigration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points towar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 activity and immigrant economic adaptation. Immigrant congregations serve as informal job fairs, build social capital fo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provide a locale for leadership skill development. Using the New Immigrant Survey, this hypothesis of religion as economic resource is tested among immigrants receiving permanent residenc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Somewhat surprisingly, most findings indicate a nul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economic outcomes (i.e. employment, occupation status, and earnings). However, in instances wher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does exist,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suffer the greatest economic penalty, particularly among non-Protestants who are not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contrast, non-Protesta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have a higher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and higher earnings than their non-participating counterpart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tends previous literature in specifying that the religion as resource hypothesis operates best for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who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i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16.
陆扬 《社会科学》2006,(12):166-171
德里达在《知识与信仰》中着力阐发了“没有宗教的宗教”的思想,瓦蒂莫和伽达默尔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评论。但是用道德和公正来定义宗教,以使宗教有其名,却没有一切制度化的宗教教义的束缚,这在语言和民族国家大体为宗教划定边界的今天,亦未必可以指望它来从容应对电子技术、经济科学突飞猛进,剥夺“场域”、移位“场域”的全球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振伦 《河北学刊》2003,23(6):30-33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宗教趋和的观点 ,不是基于科学家对宗教的妥协 ,而是基于他对信仰与宗教概念的特殊理解 :信仰是指人对某些非实证事物所固持的坚信态度。科学并不一般地排斥信仰。科学与宗教冲突是相对较低层次宗教经验阶段发生的 ,在宗教接受政教分离的改革而专注于信仰的情况下 ,它就有可能接受科学思想的影响而逐步提高境界 ,淡化人格神的观念 ,从而出现趋和的可能性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生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关怀是当代道德意识与社会关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不同的宗教传统提出了挑战。一些宗教思想家尝试对各自的宗教传统加以重新探讨、诠释及转化 ,使之更能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与此同时 ,一些学者在生态问题上的探讨却又发现 ,生态危机不单是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它也涉及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说 ,宗教与生态关怀有一种辩证的关系。本文以基督宗教为例 ,探讨此种宗教的生态转向 ,并以深度生态学及与其相类似的观点为例 ,说明彻底的生态关怀有一灵性之向度 ,宗教可以对环保有重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马晖  易明 《甘肃社会科学》2004,14(1):158-159
本文针对目前对于哲学的迷惑和对于唯物论的误识 ,论证了必须确认世界本体为物 ,一切现象是物的现象 ,象才有一定的意义 ;进而以人的认识历程为依据 ,探讨了世界观与宗教等发生、发展、变化等问题。认为宗教是人的思想的产物 ,是人对于未知所作的不解答的解答 ,只有唯物论以物为唯一的元 ,才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宗教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必定加快,不了解世界各国宗教的最新进展,就不可能了解各国的文化进展,在此背景下,加强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