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活着还是死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苏格拉底和西塞罗都曾有言,以为哲学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死亡的准备。如果没有对于死亡问题的沉思,恐其哲学不成其为哲学了。庄子是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古代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不论庄子能否作为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者,把他们的死亡哲学作一比较,乃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来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文化哲学共通融合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
一生和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哲史上宏伟而精密的体系,还是中哲史上散漫的体悟,都少不了“死亡”的章节。儒道两家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两大思想流派。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把他们的死亡观作一比较研究,乃是十分必要有趣的。如何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哲学融通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张芸 《南方论刊》2007,(1):49-49,48
从古到今,死亡的解释芸芸种种。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能在诸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在于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去领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4.
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论存在主义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契机:死亡恐惧,既为存在主义的情感之源,又乃存在主义哲学的推动剂。死亡意识的分歧,也规定着存在主义流派内在的差异。先期存在主义,以重造死亡恐惧,强化每一个个人“我自己的死”,进而过渡到充分意识“我自己的在”。后期存在主义,以异己恐惧取代死亡恐惧;在人神分离前提下,自然界、其他人、自己,都可能成为地狱。随死亡意识的更替,“向死的自由”,也迈向了“绝对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6.
李维立 《理论界》2007,(8):178-179
存在主义哲学,前期以存在主义创始人德国的海德格尔为代表,后期则以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最负盛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存在主义哲学都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近年来存在主义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受到部分青年学生的关注,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本文就萨特的理论做了客观的介绍、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独特的,他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根基来探讨死亡的路向,从比认识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出发来思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死亡分析,不但使死亡从“不在场”的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是其所是的敞开自身(在场) ,而且使此在通过领悟自己的有死(限)性而获得了生存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也许是令人奇怪的:这难道也是哲学的论题?是的,手脏与否的问题并不是哲学论题。但断言每个人都有一付肮脏的手,则就成为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了。因为它蕴含着一种社会政治观与人生的基本观点。 先从这论点的来源说起吧。它最初出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写过一个剧本叫《肮脏的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世界是肮脏的,政治是肮脏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投身纳粹政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家社会主义之间本质上的共通性,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对向死而在之自由决断的过度强调、对特定历史时刻的高调吁请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私人性偶然事件的琐碎纠缠,将海德格尔的政治失足视为普遍性的哲学与政治永恒冲突的现代样板。从这个角度切入,海德格尔失足的深层原因就表现为他不懂得政治较之哲学的不完善性,忽略了哲学与政治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遗忘了哲人公开表达的审慎美德,从而犯下了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哲学理想的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哲学论坛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人的现实存在,提出要建立以人性主体性为中心的哲学,即所谓“‘人性’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断言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建立在人性主体性上,亦即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不是前引观点作者“新发明”,而是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人学的变种。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常常把认识看成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运动,这是受“理智主义”的影响,依他看来,哲学认识应当从“本质”到现象的直观,研究人的“存在”这个哲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张世英先生著<哲学导论>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和审美观为重点,对该书第一、二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4.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亦是哲学观的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最为热衷于生死观的讨论。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质是伦理哲学。从先秦孔儒始,哲学就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其实,与孔儒的伦理哲学相对立的老在道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尤其是庄子,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的生死观,并以此为核心构成了庄子的人生观。将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的东方之庄子和西方之海德格尔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文学运动发展的一个动向就是文学与哲学的“合流”。这一动向在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 ,一方面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实践哲学的最好“实践”就是文学。萨特称自己的文学为“介入文学” ,他号召作家要“介入”社会生活 ,为时代而写作 ,争取倾向性文学。另一方面 ,文学的本质在于“超越”生活 ,力求揭示出掩藏在生活中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借助文学形式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从而形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而纵观中外文学,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死观念上作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分歧,但对死亡的透视却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18.
[哲 学]‘息我以死”与。向死而,E” 李向平(1) 一一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科学精神与中国哲学的出路 冀建中(2)内因和外因新探索 张可尧(2)实践本体与人的主体性 刘纲纪(3)论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 张志刚(3)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赵静娴张建云(3)论多元与圭兰兼谈哲学多元化 林焕平(3) 一一兼谈哲学多元化 价殁1 L 0’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上.’下) 王宗昱(3、4)存在主义哲学的死亡观 何显明(4)两种功利主义比较 江雪莲(5)论思维方式的主要功能 荣开明、赖传祥(5)论良心 李刨(6)论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 陈波(6)【=伦理学]我国十年…  相似文献   

19.
朱利安·巴恩斯的近作《终结的感觉》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围绕好友艾德里安的自杀对人生展开的回顾,借“死”来审视“生”.这部作品是一部通过还原个人记忆和修正私人历史而建构出的死亡叙事,凸显了死亡对个体生命的积极意义,透射出巴恩斯“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20.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