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翻译家     
2002年11月8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内新开张了一家“姑苏翻译社”,翻译社的老板就是我——一个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我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翻译家,但现实有时会将梦想击得支离破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我连中学都没有上,便辍学在家种地,经营养殖业。此外,我还做过苦力,学过木工。如果不是19岁那年应征入伍,也许今生今世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了。在部队,我的文化程度得以提高,还学会了驾驶。复员后,我做起了汽车修理的买卖,生意还不错。  相似文献   

2.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方面其倾向归化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张帮俊 《中华魂》2014,(16):46-47
《莎士比亚全集》作为经典的世界名著,从它诞生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纷纷翻译出版。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坪内逍遥译成日文版,被日本人称之为日本的骄傲。而与此同时,一位中国青年,则开始翻译此书,可谁也不曾想到,他会用10年之功,用毕生精力使莎剧翻译国名单上多了一个“中国”。而大作成功之时,这位叫朱生豪的年轻人却“油尽灯枯”,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初冬的上海,已略有寒意,笔者与《扬州日报》的记者朋友一起采访了今年86岁的著名翻译家姚以恩先生。  相似文献   

7.
朱生豪的诗学研究和译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生豪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莎剧翻译家,这当然与他的英语水平高,又酷爱英国文学有关,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那精湛的诗学研究和诗词实践,也为他的译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世界著名的莎剧译成汉语而仍不失为精采的文学作品,这是朱生豪的成功之处.就这一点来说,朱生豪尽管是以莎剧翻译家闻名于世,而其根基却在于他的国学基础.莎士比亚有幸遇到了中国的朱生豪,才使汉译莎剧仍然不失其原有的光彩.著名词学家施蛰存先生在《朱生豪遗词》的《编者附记》中写到,他读了找寄去的  相似文献   

8.
也许我们永远不该轻谈霍克思与杨宪益之译本孰优孰劣。当我们多少了解了一些译者的命运时,就更不该妄加评判。11月23日,95岁的杨宪益病故于北京;此前的7月31日,86岁的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在牛津去世。短短5个月内,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红楼梦》英译者先后亡故。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家邹绿芷,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里一名活跃分子,也因此在中国文坛,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得到世人的赏识与认可。与此同时,邹绿芷一生留下来的大量翻译实践活动,也使他在中国翻译史上更不该被忽视。本文将主要从邹绿芷的成长历程、翻译生涯入手,整理他的译著成果,探讨其翻译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将归纳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新诗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思想家。他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著…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速度与翻译质量是一对普遍的矛盾。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翻译速度实际上因人而异,有快有慢。就具体的译者而言,速度越快质量就越低。因此,如欲求质量,就必得牺牲速度。每小时250—300个单词的速度要求导致了不良的翻译教学效果,还造成了浮躁的翻译作风。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这一要求必须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图书市场曾一度涌现出大量的西方泽作,但这些作品大多不外乎是红男绿女和侦探警匪之类,并未引起文学界的注目。中国文学界对西方译作的兴趣只是到了文坛本身出现两位翻译家之后才开始。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张仲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生前曾长期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他一生始终坚持把理论翻译和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各位学者: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灿烂的中华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把中华文明成果翻译介绍到全世界,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交流融合,必将推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在座的各国翻译家们,为汉学的翻译付出了自己的辛劳,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令人敬佩!我们欢迎全世界的汉学翻译家们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把更多的汉学成果介绍给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简称“中莎会”)筹备的纪念朱生豪诞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今年4月18日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大陆12个省市和台湾的莎学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共50余人。朱生豪是我国最著名的莎剧翻译家。他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以顽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莎剧翻译之中,以极快的速度和相当高的质量译出37部莎剧中的32部,却不料在32岁的华年死于贫病交困之中。他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7.
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朱生豪先生作为我国一代翻译名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一向被认为是莎翁全集译本的经典之作。然笔者在比对朱译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原著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后,却察觉此译名与原著存在出入。从直译的角度比对出两者存在差异,再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原作者对之态度的分析,可以认为朱译名的确存在误译。在探索此种错译产生的原因时,可认为首先是由于时代变迁对词语理解变化造成的影响,结合"误读"理论,可认为其深层原因乃是作者对原作品的"无意识强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孟瑾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9):128-129,135
作为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的译文集口语、散文和诗歌于一体,以综合多变的形式对原文进行了抽象和动态的改写,迎合了汉语读者的各种文学期待。他笔下的将口语、散文和诗歌结合而成的"中国式的莎剧",不仅以传统文学资源会通了西方文化,同时通过适度的欧化语体向中国读者最大可能地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色彩和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