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方高师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实践教学缺乏自己的特色,存在着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要求等问题。通过对地方高师法学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谈当代青年与社会、利益、政党的关系崔洪涛本文就青年在人生奋斗中正确处理与社会、利益、政党的关系,谈谈笔者的看法。一、人生奋斗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环境的适应者,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而生存,因而也就不能脱离既定的社会环境设计人生道路。一个现实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汉代经学中的家法和师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师法是汉武帝设立师法博士的产物。家法一词东汉中期后才出现,可以指章句,也可以指称师法。师法包括经文本的文字、篇卷以及师法博士关于经的各种解说,重在经学的恢复和创新;家法重在经学的传承,家法一词的流行与东汉十四博士之后不再增设师法博士有关。夸大师法和家法的区别不符合两汉经学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人生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时光。在被压五行山之前,悟空就处于童年。他不知道何谓规则,敢大闹天官,敢到如来佛祖面前逞威风。人不能一辈子生活在童年,走向社会是人生必修课。社会有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追求个性解放无可厚非,但过于追求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和权力必然会以失败而终。王尔德所追求的近似于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在现实社会中肯定是要碰壁的;而对现实社会过于理想化,不能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社会和生活,最终导致其人生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论画诗记述了不少当时的绘画作品,是唐代绘画的记实,反映了唐代绘画的盛况和风貌。杜甫的论画诗也是形象的画论,通过对画家、作品的赞颂,阐明了诗人师法造化、以形写神、取舍剪裁、精心构思等艺术主张以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在论画的同时,常常言及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注入无限的神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对画家的不幸遭遇则深表同情,也流露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的郁愤之情以及向往山林之意。  相似文献   

7.
两汉儒家诠释儒家经典,恪守"师法"、"家法".关于两者的本义,学者的认识尚有不小的分歧.仔细梳理<汉书>、<后汉书>,可知"师法"、"家法"各自的含义及其同异."家法"出于"师法",不违背"师法",但"师法"指本门诸师的经说,"家法"特指亲炙老师的经说.西汉儒者只讲"师法",东汉儒者主要讲"家法"."师法"不排斥兼(本门)诸师说,"家法"则排斥兼(本门)诸师说.较之"师法","家法"是更为严格的身份认同,目的就是杜绝不具备这一身份的人担任某名分下的博士官,将担任某名分下博士官的权利只给予某博士亲授的弟子.  相似文献   

8.
人生错综复杂,无论生存者是否愿意都不存在脱离社会环境一任自我自由自得的人生。庄子高蹈世俗,纵情傲物,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以至人为最高人格,以无己为最佳人生境界,却又不能真正地忘怀社会,把自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憧憬融入现实或非现实的人生,使他的人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成为通达理想社会境地的重要一环。这样,所谓淡泊人生的庄子哪里能够淡泊,在仿佛不注重人生的外衣下,一部《庄子》充满了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9.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与男子同等伟大的作用。然而,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妇女被剥夺或被忽视了其作为人的权利和人格地位的平等。在古罗马,妇女与奴隶、异邦人一样不能成为公民,也就不享有公民应有的任何权利。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婚前从父,婚后从夫是妇女唯一的人生轨迹。17—18世纪资产阶级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普遍人权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引申出男女平等的观念,它启发了女  相似文献   

10.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1.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乐观而无思地生活于现代科学化时代 ,伽达默尔以康德“敢于使用你的理智”重新强调了启蒙的本质和现代意义 ,并以“第三次启蒙”为题 ,对现时代人类生活判断力的荒疏与忘却从实践哲学上给予了批判和纠正。“第三次启蒙”是现时代人类实践理性的重建 ,人类启蒙与人类存在共始终。  相似文献   

13.
以泰勒为代表的生命中心主义作为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所有生命都具有自身善的事实结合“以生命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规范性论断对所有生命都应受到道德关怀进行了严密论证,并据此提出了四条人类应当履行的道德原则。泰勒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但由于其侧重于生命个体,缺乏对生命整体的观察维度,忽视了某些对于生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使得其所推论出的规范性道德原则存在严重问题。其中的“不干涉原则”使得生命之间没有互相帮助的义务,人类不能介入那些能够毁灭生命的环境灾难以协助生命完成其自我保存的目的;而“不伤害原则”也几乎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可能损毁生命的实践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从阐发泰勒的“拥有自身善的实体”的概念出发,分析生命具有目的这种独特性,并指出了生命所具有的三种目的,即自我保存的目的、作为实现自我保存目的的手段性目的、独立于自我保存的目的;其次,提出由于难以生产、分布范围极小、存在的偶然性而导致的生命的稀缺性,以及在诸多环境灾难面前表现出的脆弱性,推论出生命之间应当具有的积极责任;最后,论证了这种积极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基于生命的稀缺性和脆弱性,这种义务是紧迫的和必要的,而在履行这一义务的同时,人类将获得可能损毁其他生命的实践活动的正当性,并且由于这种正当性能够使人类产生按照积极责任而行的心理动机而使这种积极义务具有了可行性。由此,泰勒的生命中心论所面对的两个问题得以解决,对之的修正也由于提出的积极义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试从社会、人生及人性三方面来展示《围城》的思想蕴涵 ,对《围城》的主旨提出新的认识———《围城》表现了中西文化合流与碰撞下的畸形社会和人以及对人生、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类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构成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一切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一定物质生活关系中,因而人的本质就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形式之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得以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自然变化是自发选择能量消耗最少的途径。自然界惯常行程是不引起附加能量消耗的过程,人的技术活动都是对惯常行程的改变,都以消费能量为代价。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人们从自然界获取天然自然物,遗弃给自然界的是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转化为人工自然物是非惯常行程,需要消耗能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是对自然的双重消费。劳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这种交换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物欲。人的无止境的物欲与自然界的有限物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对自然的过度消费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一定要节制对自然的消费,纳米技术可能根本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消费形式与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