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源效率虽有所提高但能源消耗却一直居高不下。为探究其原因,使用Translog成本函数构建要素成本份额方程,测算能源非对称价格响应的回弹效应,并结合能源与资本的绝对替代弹性和相对替代弹性,分析1980-2013年石化行业中回弹效应变化趋势及要素替代关系变化规律,揭示中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费持续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1)1980-2013年,能源回弹效应为32.23%,抵消了部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消耗量降低;(2)资本对能源的绝对替代性强,而能源对资本的相对替代性强,表明决策者对资本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更高,更加倾向于用能源替代资本;(3)分阶段看,在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六五"和"七五"期间,回弹效应达到40%以上,资本对能源的相对替代弹性占优,"八五"至今回弹效应逐渐下降,能源对资本的相对替代弹性占优。回弹效应以及能源对资本的替代效应是石化行业能耗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分解为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996—2015年数据对安徽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明显存在,且有7年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介于1.5%~59%之间;有8年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介于4%~84%之间,且不同年份其回弹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引入结构调整回弹效应后,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有所降低,且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大于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本文研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回弹效应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回弹效应的大小影响着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关于我国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较为缺乏.在技术进步视角下,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按照索罗余数的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1978-2008年的技术进步率,并利用此结果估算出中国工业1978-2008年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确实存在回弹效应但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仍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推手,但不能以此作为实现节约能耗的唯一手段,为此,适当的政府管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选取中国30个省(市)2004—2015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四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能源偏向性程度,研究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结果发现: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与能源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可由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生产率效应与要素偏向效应所解释,当生产率效应占优,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降低能源强度,而要素偏向效应占优结果相反。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清洁与非清洁能源强度的作用呈现非一致性,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可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市场型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可有效实现有偏技术进步的节能作用,政府干预型环境规制政策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迥异,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促进有偏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孙盟  高旭阔 《调研世界》2021,(10):44-52
本文以1997—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产出密度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试图从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角度剖析经济集聚、能源强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同时对比分析经济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1)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间呈现显著的"倒N型"曲线关系,能源强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较弱的"倒U型"曲线关系;(3)不同地理区位下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两者在东部地区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八种来源技术进步偏向性,以及中性技术进步与有偏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探析所有制结构对政府R&D支出与企业R&D支出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技术来源的能源强度效应存在非一致性。其中,三种R&D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和出口六种来源的技术进步总效应可降低能源强度,技术改造与进口来源技术的总效应却增加能源强度,有偏技术进步效应大于中性技术进步效应;(2)R&D资金的性质不同对能源强度作用差异明显。其中,政府R&D支出为能源节约型,企业R&D支出为能源使用型;(3)所有制结构与能源-资本相对丰裕交互效应、能源节约-劳动相对丰裕度是政府R&D支出为能源型和企业R&D支出为能源使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运用IPCC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法分析了1978-2012年福建的碳足迹变化情况,并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3个指标探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碳足迹相关性。研究认为:(1)福建GDP与碳足迹高度相关,呈倒"U"型曲线的趋势。(2)福建GDP与碳足迹处于"弱脱钩"状态;(3)福建碳足迹与产业结构状态相关性明显;(4)福建省碳足迹与能源消耗结构状态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提出要大力使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演进进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运用Bootstrap-DEA对"一带一路"相关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量化,继而讨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一是引入Malmquist指数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等三个因素;二是应用Tobit模型检验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不高,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区域间能源效率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份能源效率均值显著低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覆盖的5个省份,但两者差距有逐渐收敛之势.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而言,技术进步动力不足都是阻碍"一带一路"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整体上变动幅度不大,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与技术效率同步的变动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而能源价格、R&D经费投入强度和对外开放度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进步理论纳入统一框架,测算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节能技术进步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只有进入拐点右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才会促进节能技术进步,且嵌入方式、嵌入方向与嵌入类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复杂嵌入方式、前向嵌入方向与经济嵌入类型促进技术进步偏向于节能;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演变产生的技术溢出、市场竞争、路径依赖与污染转移效应四种作用机制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研究不同省市的居民低碳意识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居民年龄结构效应、收入水平效应因素,扩展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模型,并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12个省市的EKC曲线呈现“倒U型”,7个省市的EKC曲线呈现“U型”,10个省市的EKC曲线是斜率为正数的直线,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存在EKC曲线;经济发达是居民低碳意识较强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收入水平效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最大,而居民年龄结构效应的贡献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甘肃省的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甘肃省城市化进程缓慢,各个环境压力要素和城市化耦合的规律与特征相关性高,耦合曲线呈现出"U"型或直线型规律,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倒"U"型。因此可以说,只有广义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或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城市化与环境压力要素耦合的倒"U"型曲线才可能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CNKI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 基于共词矩阵, 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法, 比较国内外“区域能源消费”研究框架。关键词共词分析结果显示, 国内“区域能源消费”的研究是以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延伸出影响因素分析、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能源消耗、能源政策以及碳排放等效应研究这5个研究方向, 其中最成熟的方向是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国外“区域能源消费”的研究是以围绕“节能、电力、环境和技术进步”4个领域为核心, 形成了能源系统、能源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耗、中国和气候变化这5个研究方向, 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中国能源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研究的5个方向中有3个是属于本体的视角, 即前后效应和内部物理特性的描述等, 均没有重点关注到系统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深度挖掘。综合看, 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注重加强气候变化和能源系统这两个方向, 尤其要更多地引入系统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区域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4.
适度频率的沟通能有效化解冲突并提高组织绩效,但沟通频率最佳阈值的确定却一直是一个黑箱问题。将边际效用理论和管理熵理论引入沟通管理领域,提出了边际沟通化解度和累计沟通化解度的概念。运用行为实验研究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发现了边际沟通化解度随沟通频率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揭示了累计沟通化解度随沟通频率的增加呈现倒U型曲线;证明了当边际沟通化解度为0时,累计沟通化解度达到最大值,并将此时的沟通频率确定为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在空间聚集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与城市规模及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考虑空间权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与城市规模由倒“U”型曲线变为“U”型曲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与城市规模对数的间接效应成“U”型曲线,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成倒“U”型曲线;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指数、第三产业占总的就业比重、财政收入、科学支出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正;人口密度、房价收入比指标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负;教育支出、城市化水平、万人图书馆藏量、工资收入、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为负。〖BP(〗〖BP)〗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指出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而提出一种边际效用的计量方法,而无需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作为前提条件,针对货币的边际效用概念提出了支出的边际效用概念,借助于支出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推导出需求曲线。  相似文献   

17.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林  余江 《南都学坛》2009,29(2):124-127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加上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上升,经济增长出现高能源消耗的新变化,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压力。因此,需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劳动经济理论中,人们企图运用边际效用理论,把闲暇作为消费品,在闲暇一物品两种消费品中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来推导劳动力供给曲线。本文认为边际效用理论并不能推导劳动力供给曲线,它只能据以推导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劳动力是生产出来的,其生产是要花费成本的。边际成本理论能合理解释劳动力供给曲线。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可获得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9.
"回报效应"是能源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但是在湖北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以2000~2012年湖北省经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对技术进步与湖北省能源消费之间是否存在回报效应这一命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在2000~2012年这段时间确实存在"回报效应",但是各年的能源消费回报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四个年度属于逆反回报效应,一个年度属于部分回报效应,八个年度属于过度存储回报效应。在对相关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好提高湖北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加快科技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宣传,提高人们节能意识。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测算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模型,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陕西省1995—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进而测算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并分析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在高位波动,均值达到了79.75%。因此,优化能源消费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进步,还要与调整产业结构、灵活调节能源价格、制定财税政策、转变能源消费观念等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