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研究代表了当代幸福研究的重要取向,生活质量包括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两个部分,与主观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主观幸福感。研究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主观生活质量测量力图对主观幸福感调查建立起科学而严格的标准,使得幸福测量具有稳定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分为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和客观条件型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概念中人口是生活质量的承担者,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评价,它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包含多方面内容,既包括生活的客观方面,也包括生活的主观方面.选择一套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13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可以找出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间的差距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多元视野中幸福理论及其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研究代表了当代幸福研究的重要取向,生活质量包括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两个部分,与主观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主观幸福感。研究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主观生活质量测量力图对主观幸福感调查建立起科学而严格的标准,使得幸福测量具有稳定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是社会养老保障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分析及量化评估,可以为制定改善和提高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提供资料,使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真正有的放矢地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在多项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之上,为了达到数据简化、客观赋权、区域间比较的功能,尝试使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评估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六个维度即经济状况与消费水平、居住条件与家庭设施、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闲暇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评价对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中8个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并将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若干代表性指标重新聚合为新的因子.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最后探讨了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真正科学合理地说明实际生活质量状况,因子分析方法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系,需要立足我国老年人口国情,洞悉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特征和内容。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伦理性、宗教性、娱乐性等10大特征,涉及经济、家庭、婚姻、健康、教育、情趣等10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计生服务方式的转变需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健康生活指数、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支点等方面,阐述了启动健康促进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基础,从长效机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健康促进服务应坚持的六个基本原则,建议围绕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确定健康促进服务的基本内容和项目分类,并从运行机制的角度提出要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和监督评估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新型方向性指标,构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指数,利用坐标系内四象限评价法对江苏2005—2015年间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居民的收入状况在本质上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居民生活的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住房成本整体仍不断攀升;生活环境状况喜忧参半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状况也并未像官方公布的数字那样乐观。据此,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方向,应从居住成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入手。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指标——基于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学校生活质量不同于社会生活质量与心理学意义的生活质量,它富有教育学的关怀意蕴,体现对个体独特价值的关注。本文通过归属感、愉悦感、充实感三个维度共10个指标,对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偏低。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定,应该改变传统统计学中通行的"大数定律",对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建议设定学校生活质量指数警戒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为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U-7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滨州市2~3个社区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30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收入有关.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空巢老人的SCL-90测评结果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CQOLI-74)结果呈一致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 既要重视空巢老人的躯体健康,更要重视空巢老人的心理卫生水平和健康教育,帮助老人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情感需求,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残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探讨残疾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了非残疾老人、感官残疾老人和肢体残疾老人在健康功能、健康行为和心理状况三方面的差别,并关注残疾影响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家庭、地域等因素的条件下,残疾不会改变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但会抑制老年人的健康功能和心理状况。而且,肢体残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交互效应分析进一步显示,残疾对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存在地区差异,但肢体残疾对女性健康功能产生的消极作用要显著大于男性。通过分析不同残疾状况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助于为残疾老年人提供精准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增长分布的不均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按照现行的衡量标准,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控制住人口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GDP的增加上,更应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优化上。  相似文献   

13.
17例亲属肾供体生活质量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推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发展,探讨活体供肾切取术后对供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著名的SF-36健康调查和改进的11条问卷题目的结果,从主观方面分析供体供肾切取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所有数据均用t检验分析(95%可信区间),作为客观测量的结果。17例亲属肾供体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最长40个月)。亲属肾供体SF-36健康调查分值高于一般中国人群。活体供肾切取术对供体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供体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评价和研究,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邀请了数位饮食、理财和医学专家,总结出50个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其中与健康休戚相关的有以下16条:  相似文献   

17.
首先阐述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然后,通过要素分析确定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4个要素:安全感、控制感、和谐感和自主感。最后,运用4个构成要素检验了与生活质量相关的一些假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会创造福利的经济学假说;移居和城市化的人口统计学假说;宗教支持者影响生活质量假说;更好的生活质量减少压力的心理学假说;西方社会的个人化程度与社会生活质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除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客观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以外,和谐社会应当更加关注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理解社会发展进程在其成员中的心理反映和情感体验。郑州、武汉、长沙三个重要中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并非必然带来主观满意度的提高;物质拥有与消费情况对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降低;居民在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共休闲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以及公共政策,即解决贫困问题、下岗问题政策、教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满意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生活质量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财富方面,还涵盖了精神健康领域。城市弱势群体是各种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存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强烈的受挫情绪,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引发精神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就加重了社会运行的风险和控制成本,也严重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质量。国外社会学界对精神健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2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状况很早就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早期介入,在中国现阶段,精神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社会学界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命题的深度、研究手段与方法都不甚成熟,基本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层面上,缺乏独到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收入偏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以生活内容诸项排列,从高到底依次为: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感到比较满意。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了城市对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排斥。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须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积极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