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2.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3.
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瑰宝",却不再光芒四射。题材陈旧、节奏缓慢、娱乐多元、政治挂帅等只是戏曲衰落的部分原因,其深层原因在于:观众审美观念更趋于贴近生活的真实,与戏曲的写意性产生了矛盾;重"故事"而轻"歌舞",使戏曲的优势变为劣势;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造成戏曲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传统社会功能日渐衰弱;舞台艺术和剧场艺术的巨大改变使戏曲艺术面临困难。振兴戏曲的工作应主要从这四点出发,紧紧围绕观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戏曲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插图,明万历之后更成为戏曲插图的黄金时代。这些插图已远远超出装饰画的表面功用,而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性和审美价值。这些版刻插图与戏曲艺术诸要素,如楔子、科介、角色、曲词等有着密切联系甚至直接承担着同样的功能,与戏曲舞台表演、戏曲时空处理等艺术元素亦存在相通之处。戏曲插图与戏曲诸艺术要素或艺术元素之间的这种关联可称之为戏曲语汇,其为深入探讨古代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技术介入之前的戏曲传播是属于直接传播的方式,传受双方是处于面对面的同一时空,这种传播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是不可复制和不可逆转的,是唯一的。后戏台时期的戏曲传播是属于间接传播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传播。戏曲电影开启了戏曲艺术传播的新时代,为戏曲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了诸多变化。时代的发展将戏曲往日娱乐霸主的地位边缘化了,戏曲电影的生存自然举步维艰。戏曲艺术的繁荣是戏曲电影振兴的基础,积极探索革新、应对市场变化是戏曲电影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戏曲目录在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戏曲文学批评之先河,是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它也为今人评价前人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今人研究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决不可忽略戏曲目录。  相似文献   

8.
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李白及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原典之后的影响研究。李白的影响非止一端,戏曲文学的叙事技巧带来了较之传统诗文的表现更为汪洋恣肆的故事流传,戏曲作品受到审美创造者和接受群体———读者(听众)的制约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意识。本文正是通过对后世戏曲中的李白题材作品全面系统的考证叙录,梳理其故事情节的渊源变化,反映出李白形象在后世的流传特点,从而揭示中国文化中李白接受史的内涵构成。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中国诗歌文化的派生物,其传情写意的特点更是深入到戏曲的灵魂中.由<诗经>、<离骚>所开创的抒情诗传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自由灵活的时空调度、戏剧意境的营构以及浓郁的感伤情调等三个方面.现代戏剧史上的田汉、曹禺等作家的创作同样浸透着丰厚的民族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学、文学诸方面多有建树的傅山 ,亦擅戏曲创作 ,因不见著录而未受人们的注意。其实傅山的戏曲创作自有特色 ,其《红罗镜》 ,借儿女之情抒发对清代官场的愤激之情 ,其艺术构思与《桃花扇》如出一辙 ,表现出傅山在明清变革之际可贵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晚明金陵戏曲刻印繁盛,各书坊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在戏曲文本的编订质量、编排形式以及广告宣传、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经营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版片交换或租赁,表现了精明的合作意识。晚明金陵书坊施行的这些措施,拓展了戏曲文学的传播通道,扩大了戏曲印本的销量,并且加速了戏曲文学的体制规范化,提升了戏曲娱乐的社会普及化,同时也有效地保存了前代戏曲文献,为戏曲在明清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戏曲结构的整体性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明清剧论家十分重视戏曲结构艺术的整体美,并已明确认识到戏曲创作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做到故事情节的血脉贯注,同时协调曲词、宾白和科诨等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中国早期戏曲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发现,戏曲的早期形态无不与仪式相关。屈原的《九歌》表现的就是楚地的祭祀仪式,其中的载歌载舞就是中国民间戏曲的萌芽。因此,研究楚国的巫傩文化特点与屈原《九歌》的构成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戏曲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取乐意识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戏曲自其产生之初便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凸显出强烈的取乐意识。戏曲中的喜剧,无论是以讽刺为主的作品,还是以娱乐调笑为目的的作品,诙谐机智、调笑取乐都是极其活跃的审美因素,富于取乐意识。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不是一悲到底,悲中有喜,悲喜交融,表现出喜剧性的取乐意识。“乐感文化”、民间立场、娱乐需要等因素是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取乐意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7.
邓新华 《江汉论坛》2012,(1):115-119
李渔的《闲情偶记》虽然没有直接对观众在戏曲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专门探讨,但他的包括戏曲创作及导演和表演在内的全部戏曲理论都是以观众接受为本位来展开的:戏曲的结构处理、情节安排和宾白写作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习惯;戏曲语言的通俗化是为了让观众更加容易欣赏和接受;戏曲的审美功用还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愉悦。李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有着自觉的"观众意识"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就在于他把这种自觉的"观众意识"贯穿到了他的戏曲理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杜颖陶的戏曲研究,场上与文本并重,其对传统剧目相当熟稔,对戏曲本事、戏曲音韵、声腔剧种、舞台规制等的研究,均在近现代的戏曲研究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其论著主要见于民国时期各种报刊,建国以来又一直乏人整理,学术影响力的延伸受到很大局限,以致逐渐冷落。论文广泛搜集杜颖陶的论著,为其戏曲研究著述辑目,并着重分析杜氏戏曲研究的学术路径,揭举其治学方法对当下的启示意义[1]。  相似文献   

20.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