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8):22-29
从立法者与共同体关系的角度,梳理荷马史诗《奥德赛》讲述的英雄奥德修斯返乡故事的脉络,进而全新解读奥德修斯及其同伴遭遇塞壬女妖们歌声迷惑的故事,可以将奥德修斯及其同伴们的"黑色的航船"看作一个政治共同体,进而将"掌舵者"奥德修斯向同伴讲述女神基尔克如何指点他们应对塞壬们的迷惑,视为奥德修斯在以神的名义为共同体立法。奥德修斯的立法使共同体成员各安其位,既体现了作为共同体哲人—立法者的奥德修斯本人的正义,也体现了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2.
邱业祥 《理论界》2011,(12):102-103
《普罗塔戈拉》开头处,柏拉图特别写到了"家奴"。此处并非多余,而是大有深意。柏拉图通过这个"家奴"将所谓的"朋友"和"家奴"所代表的俗众与苏格拉底代表的哲学之间的裂缝很刺眼地揭示出来。而苏格拉底显然明知这个裂缝的存在,但仍要孤独而执著地作为一根刺,插入俗众的灵魂之中。这或许就是柏拉图认识到的哲学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牟春 《兰州学刊》2009,(6):35-3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喜剧和悲剧、神学和哲学这两对重要的矛盾。苏格拉底则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不过通过独特的反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解和超越了所有的矛盾,并把矛盾的两极看作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整体统一于自身。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戏剧性设置,柏拉图暗示,哲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作为整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漫长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柏拉图安排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开篇。在这个开篇中,柏拉图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雅典的战争记忆和哲人的下降等诸多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摧毁了雅典的现实政治,更败坏了传统的德性,苏格拉底也在战后被判死刑,雅典社会在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危机重重。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柏拉图安排了苏格拉底这位哲人的"下降",同时也开启了政治哲学的解救之路。  相似文献   

5.
吴红涛 《天府新论》2023,(5):140-149
奥德修斯拒绝“成神”,选择重返伊萨卡的凡人生活,其漫长而曲折的“平凡之路”始终与海相伴,海洋是他回归凡间的必经之路。在持久的漂泊和向往的平凡之间,海洋为奥德修斯架构起了一段饱含热望而又充满危机的旅途,它不仅给予奥德修斯回家的期盼,还为奥德修斯带去了凡人的忧思。与海洋对话交集的过程,亦是他不断认识自我与挑战自我的过程。奥德修斯甘愿放弃卡鲁普索等提供的诱惑,踏海而行,勇敢面对逆境与苦难,确证了他敢为凡人的伦理品格。唯有像奥德修斯这样不甘享乐与安逸的凡人,才能领略到海洋呈现的多面性,其交织了奥德修斯海上航行所历经的各种况味,深刻隐喻了人之为人的命运抉择。  相似文献   

6.
陈冀 《理论界》2015,(2):99-102
在柏拉图《理想国》著名的"洞穴喻"中,苏格拉底一方面肯定了洞穴外的生活优于洞穴内的处境,一方面又要求走出"洞穴"的哲学家返回洞穴中从事统治。这一要求使苏格拉底受到"行不义"的非难。如何化解苏格拉底面对的这一窘境?本文力图从城邦-灵魂类比的角度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7.
欧阳若涛 《理论界》2010,(8):100-101
柏拉图晚年写作的《法律篇》一书中,充满了浓重的神学色彩。柏拉图对古希腊宗教进行的神学革命、家庭宗教向城邦宗教的过渡都可以在《法律篇》第十卷的文本中读到。这两个变化集中展现了柏拉图力图用神学革命整合城邦政治生活,进而拯救希腊政治命运的意图。正是这种神学革命,为基督教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人观"开辟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6-21
在《普罗塔哥拉》中,柏拉图展现了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的对决。尽管这两位政治术大师都声称自己懂得政治术,但他们两位对政治和德性的理解却针锋相对。在《泰阿泰德》中,苏格拉底分析了普罗塔哥拉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并以自己的思想助产术技艺,彻底瓦解了普罗塔哥拉的学说基础。从《泰阿泰德》记载的这场重要论辩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普罗塔哥拉的失败,而且可以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要意涵。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斯面具的同时,苏格拉底完成了对赫拉克勒斯的超越,既要在言辞中击败智术师,又要帮助智术师抵御智术师式修辞的驳斥。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既肩负着引导少年正确走向爱智慧的任务,也努力地挽回着智术师自身言辞带来的失误,同时还要展示常人应该踏足的道路。在智性的意义上,《欧蒂德谟》中的苏格拉底空前孤独。  相似文献   

10.
对误题译经译者的考辨,语言鉴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根据文献的记载和对《阿育王经》、僧伽婆罗译经中"大臣""善男子""比丘""帝释"等词语以及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完成结构中的完成动词等语法现象的考察,可以确定《阿育王经》的译者为梁僧伽婆罗。《阿育王传》的译者在文献中的记载很混乱,通过对《阿育王传》以及安法钦译经《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中"晋言""族姓子""释提桓因"、"颇"作疑问副词的反复问句、范围副词"都"、表达完成结构中的完成动词等语言特征的考察,可以确定《阿育王传》的译者为西晋安法钦。  相似文献   

11.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篇中大鹏形象多受历代治庄者的关注。在讨论大鹏与逍遥的关系时,除了庄子寓言本身模糊性和多意性的影响,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也影响学者们对大鹏形象的正确定位。从郭象《庄子注》开始,对大鹏形象的认识多与逍遥境界直接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大鹏形象在《逍遥游》篇寓言中更深刻的用意。《逍遥游》中大鹏象征着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主人公,鹏飞图南所代表的是一个由凡入圣的动态过程,也是通往逍遥至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24-130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尚未能为"孔子删《诗》"论提供实证,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难以证明孔子删过组诗《周公之琴舞》。《诗经》作为承载着殷、周"雅言"文化的王官教本,符合周王朝的礼义标准,是孔子不会大删《诗经》之诗的思想基础。《诗经》经过春秋时期大为流行的赋诗言志的传播之后,生成了较为稳定的文本形态,孔子不会标新立异、自行己意而将它大加删汰。此外,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与司马迁笔下删《诗》的孔子形象不符,而符合孔子形象的是"述而不作"。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09-112
本文将柏拉图文艺思想与斯宾塞爱情组诗《爱情小唱》相结合,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爱情小唱》在诗歌主题、形式上有所创新与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从《爱情小唱》中赞颂心灵主题、追求不朽主题及创作灵感三方面受到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疏解欧里庇得斯《腓尼基少女》"第一场"至"第三场"的内容,探究了其中所蕴含的"先知与僭主"关系主题。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7-243
最近十多年关于"父子互隐"的论战一度波及苏格拉底。一方认为苏格拉底主张子为父隐,另一方认为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双方针锋相对,都指对方误读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通过对《游叙弗伦篇》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考证,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确质疑游叙弗伦告父杀人,但他质疑游叙弗伦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张子为父隐,而是因为不能确定游叙弗伦的父亲是否犯有杀人罪,不能断定游叙弗伦告父杀人是否虔敬。《游叙弗伦篇》既未断言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也未显示他主张子为父隐。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两条关于女性的建议,对于古希腊雅典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是激进的,具有开创性的。然而在具体的分析两条建议和他的哲学体系后,可以发现看似开明的建议后,仍然具有强烈的父权性质。他对女性的建议是基于理想城邦的建立,另一方面可能是以此来批判当时雅典社会。总之,虽然柏拉图没有摆脱整个古希腊厌女症的思想意识,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建议在当时,甚至后世,都是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塑造了秦罗敷这一"好女"形象。"好女"即美女,罗敷之美与前代文学描写不同,而具有了汉代妇教更为突出的"德言容功"的时代特点,并以姓"秦"谐音"情"字,为千古的美女描写作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的名篇,后世唯曹植的《洛神赋》堪与方驾。但《洛神赋》是浪漫的事,《陌上桑》更加贴近现实,溯源应是《诗经·硕人》,而下影响到唐宋诗词与清代《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史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