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对学术界有代表性观点的分析和评价,认为通过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并提出了该联动发展模式的政策模型基本框架,研究了影响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及推进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贡献。当前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土地红利"和廉价"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红利"不仅容易导致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生活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文章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两种偏向,认为城镇化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镇化演进历程,归纳我国城镇化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起步、失常、稳定和高速四个阶段,对城镇化趋势和波动分解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央强制性政策推动下的地方政府非公共利益无序驱动。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该坚持:一是中央政策要协调好发展需求“拉力”和政策制度“推力”的关系,防止新型城镇化脱离客观规律;二是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扭转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非社会利益行为;三是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拆迁等强制性推动向诱导性推进转型,诱导性推进要体现公共服务先行;四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化进程的自动均衡。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5,(6):68-7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要重点实施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内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约高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循环经济建设,本文基于两者的发展内涵和重点评价领域,构建由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四个领域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08~2013年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8~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分逐年上升,整体发展状态良好。细化到各领域来看,我国现阶段较为注重循环城镇节能、节约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两者的评价曲线相近,评分逐年增加,发展势头强劲;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领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两者的评价曲线都出现上下波动的状况,没有形成稳定的上升趋势。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化利用和污染物减排,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普惠民生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在新时期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更为深刻的内涵。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在新时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缓慢、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境主要是由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各地级市差异化的区位特征、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本文提出要推进吉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综合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吉林省中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等方式,最终提高吉林省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的研究转向引致了城镇化的认知逻辑.城镇化发于人口数量城镇化,现于地域空间城镇化,归于人的城镇化,追求人本精神.人的城镇化过程遵循身份城镇化-城镇化权利-城镇化能力-心理城镇化的演进逻辑,实现身心权能合一.新型城镇化是复合“推力-拉力”推动的弹性城镇化,需要付诸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在发展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全面落地.“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方向,六大转型维度定位新型城镇化道路,八大抓手设定新型城镇化落地路线.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是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复杂社会难题.理论和社会实践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目前,理论研究涵盖了基本理论、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形成大量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但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侧重宏观层面等问题.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理论研究的一个趋势,未来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必须更具系统观.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建立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借助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对影响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得出了较为可靠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人口转移的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尚未完全凸显;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产业不协调等问题,制约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需要新型城镇化,通过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建立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价,探究京津冀13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京津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河北省的资源.在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发展高度密切,河北省各市与北京的发展步调较一致,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动力较为充足,潜力大.河北省各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产业升级、 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也需要京津从协同发展出发来支持河北省各市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相似文献   

11.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相似文献   

12.
龚新蜀  许文倩 《西北人口》2010,31(4):93-96,103
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三次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的。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对新疆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农业的发展方式和重要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北疆和东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人口城市化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同步、大城市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6.
尚海洋 《西北人口》2014,(5):125-128
新型城镇化应该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本文在宏观比较西部地区主要省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现状之后,分析了甘肃省内各市州,特别是临夏州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产业支撑问题,利用就业弹性系数量化了经济发展对于就业人口的拉动作用。通过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临夏州2016年、2020年的经济发展预期,估算了三种情景下产业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就业人口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X Zhang  B Shen 《人口研究》1987,(2):19-22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outlined. The authors compare the relative capacity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cities to absorb rural-urban migrants. They also compar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ey conclude that future urbanization policy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sized cities.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日本人口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开始了快速的集中型人口城市化。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都市圈、政令指定都市、地方性核心市等城市聚集了很多人口。如此快速的人口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城市的“过密”与“过疏”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等。日本积极采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的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解决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五大偏向问题,提出实现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均衡城镇化发展模式、解决城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鼓励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和就近转移、推进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改变各城市在GDP上的恶性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20.
张明军  周立华  程国栋 《西北人口》2001,(3):57-59,,50,
本文回顾了1960年以来甘肃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甘肃省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对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的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前景不容乐现.最后,就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形式和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