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这两种决策逻辑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新型商业模式创建方式以及现有模式变化方式的选择。然而当前关于组织决策、认知方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计划学派、效果推理和组织学习等理论视角探讨决策逻辑、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通过对129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获得以下发现:(1)效果推理和因果推理均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认知学习在效果推理、因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产生中介效应;(3)经验学习在因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效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聚焦于面向金字塔底层市场(BoP)的破坏性创新,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角度研究了面向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特征、机制。论文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基于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总结出面向BoP市场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特征和构念维度,建立了从技术和商业模式相匹配的视角研究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论文研究发现,破坏性技术通过商业模式这一联结机制实现对传统技术的破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是面向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了破坏性创新在BoP市场发生的条件。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破坏性创新以及BoP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国内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归纳,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时序推进脉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类型竞争脉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要素及要素组合及创新路径等方面全面、客观、准确地展现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多种视角,旨在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商业模式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价值链是一种广泛用于企业层面价值创造的分析框图,从价值链视角来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维度构成可以清晰地展示企业的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过程。本文以丰田汽车公司为案例,研究了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杨雪  何玉成 《管理评论》2022,(10):134-145
新创企业的成长机制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分析了决策逻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构建了理论模型,并基于251家样本企业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两种决策逻辑均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竞争强度在其间起调节作用,在竞争强度高的情境下,因果逻辑及效果逻辑的可承受损失原则和柔性原则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影响会增强,但是效果逻辑的试验原则和先前承诺原则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则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6.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有动态能力理论将消费者视为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环境因素之一,主要从企业内部视角来探讨企业如何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缺乏从企业与消费者相互影响视角对动态能力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B2C电商企业梦芭莎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电商企业动态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由此提出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由捕捉消费者变化、适应消费者变化和引导消费者变化3种能力,及被动型和主动型协同演化两个阶段构成。其中,市场环境动荡形成的压力筛选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前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逻辑,信息技术应用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组织学习和消费者学习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这一研究将外部环境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从单向因果关系扩展为双向互为因果关系,丰富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对中国B2C电商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正在逐渐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与价值共创的思想,但对企业与消费者交易产生的价值提供模式如何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产生的价值共创模式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两家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1)企业与消费者拥有的互补性异质资源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资源基础;(2)企业与消费者合作演化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能力基础,具体由识别资源、共享资源和对接资源3种能力构成;(3)企业与意见领袖、平民化中心两类特殊消费者的协同演化,构成两种营销转型路径:一是与意见领袖合作构建交易媒介,强化普通消费者的能力信任,二是与平民化中心合作构建交流媒介,提升普通消费者的情感信任。由此,本文基于协同演化视角提出了企业营销转型实现机制的理论框架,强化了服务主导逻辑下企业与特殊消费者的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并使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理论在企业营销转型领域得到深化和推进。结论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转型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者的心理契约对其在组织中的创新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对心理契约违背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还缺乏深入的探究。论文从消极认知的视角出发,以社会交换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心理契约违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路径,重点分析了自我实现破坏的中介作用以及职场排斥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契约违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作用不显著;(2)自我实现破坏分别在交易契约违背、发展契约违背、关系契约违背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职场排斥在自我实现破坏与商业模式创新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4)职场排斥在心理契约违背、自我实现破坏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驱动和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相得益彰,这使得构建数据驱动新零售商业模式闭环成为可能,然而这一过程机理仍不甚清晰。本文基于数据网络效应理论,以“数据资源行动—数据能力生成—数据网络效应”为逻辑主线,通过盒马案例研究,系统探索出数据驱动新零售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表明:数据驱动新零售商业模式闭环构建是数据资源行动和数据能力生成互动的过程,包括“闭环启动”“闭环扩容”和“闭环加固”三个阶段,表现为“全触点体验优化→价值网络拓展→竞争优势实现”的动态循环,其背后体现出数据网络效应的理论逻辑。具体而言,“闭环启动”“闭环扩容”和“闭环加固”三个阶段可分别被提炼为“场景匹配”“连接协同”和“提效增值”,正是有了“场景匹配→连接协同→提效增值”的动态循环,数据网络效应助推数据驱动新零售商业模式闭环构建的理论逻辑才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庞长伟  李垣  段光 《管理科学》2015,28(5):31-4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构建竞争优势,获取更好的绩效,开始利用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然而,当前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的认识是模糊的。针对理论研究的缺陷,基于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对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揭示企业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国6省1市319个企业样本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间机制。整合能力通过提高组织变革和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方面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间纽带将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企业的整合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研究揭示了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内在理论机制,打开了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的“黑箱”,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作业路线、流转路线和因果环路等视角对基模加以辨识,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描摹或刻画,从下游客制化需求方、上游模块化供应商和中游系统集成商等角度加以解构,从聚核、集成、成本节约和高端导引等方面对其功效做出评价,以期对"常变常新"的现实商务实践和商业模式演化做出必要的理论跟进和总结,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和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破坏性创新价值创造与捕获的跨组织边界互动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存在理论缺口和实践必要性。本文从开放商业模式视角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破坏性创新扩散是一个依赖开放商业模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破坏性创新与其侵入策略的适应性,又存在破坏性创新侵入策略与价值创造和捕获策略的动态协调。第二,破坏性创新扩散依赖于商业模式开放度调整,并且在破坏性创新扩散的三个阶段,要求现有价值网络后发企业沿着“内向型→耦合型→平台型”路径提高价值创造的开放度,沿着“互利导向→互补导向→共生导向”路径提高价值捕获的开放度。第三,破坏性创新的演进日益依赖开放度更高的价值创造和捕获机制,这有助于后发企业深度嵌入更广泛的创新系统并颠覆已有主导逻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商业模式画布这一崭新视角,对互联网医院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进行探究。首先,概述了商业模式画布的内容和构成要素;其次,分析了当前互联网医院的经营发展状况;再次,针对其中的不足,基于商业模式画布对互联网医院商业模式创新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分别从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客户关系、关键资源、关键合作伙伴、核心活动和成本结构等不同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希望能够为互联网医院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从3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和谐管理视角下的领导研究,分析了和谐管理视角下战略、组织与领导研究之间的关系。和谐管理视角下的战略、组织和领导研究均基于演化、情境、互动的视角,依据不同的基本问题和侧重点对环境、组织和领导三元关系进行探索;领导作为"能动者",串联起了和谐管理视角下的战略、组织和领导的研究。此外,基于管理环境新变化、现有研究不足及和谐管理视角下领导研究特色围绕领导支配权、领导心智和行为以及领导作用讨论了和谐管理视角领导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明  谭杨  李仕明  沈焱 《管理学报》2010,7(7):976-981
通过对商业模式的讨论和总结,提炼了商业模式的属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商业模式的定义,并建立"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框架,对商业模式内涵逻辑以及演进方式展开分析.以通信产业为例,探讨了技术变革背景下移动梦网商业模式的构建和演进.  相似文献   

17.
个体和组织因素都会对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是从单因素视角展开,未阐明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此,本文以个体与组织匹配为研究视角,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在217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体因素中的立法型思维风格、资源拼凑和双环学习与组织因素中的创新文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作用和匹配作用,并阐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立法型思维风格、资源拼凑和双环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创新文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匹配作用形成了自发生成型和理性创设型两种组态;(3)双环学习和创新文化是核心要素并同时存在于两种组态中,资源拼凑和立法型思维风格是边缘要素并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研究结果为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喜洋  石磊  余谦 《管理学报》2021,(3):402-409
将企业创新系统界定为由技术创新子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子系统构成,基于B-Z反应模型,建立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协同演化的序变协同模型;同时,基于演化方程组的仿真分析,描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关系,以及二者序变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创新系统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协同演化的结果取决于演化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慢弛豫参量;技术创新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随着商业模式创新水平提升,也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时二者会使得企业绩效不断提升;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做到多层次实施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保障二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物流产业系统主要由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中观系统因素三大系统构成。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分析个体的行为入手,把个体放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系统中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全新的视角从微观层面运用逻辑斯谛方程分析物流产业系统微观主体的演化机理及发展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物流产业调整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了系统集成的思想,本文以协同学为基础,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复杂性科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具有自组织特征的"B-Z"反应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高校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构成的Logistic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与仿真模拟,讨论了高校三个能力子系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确定了主导能力要素的序参量模型,并且对我国31所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规律进行了验证性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过调整内部能力结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定量的分析视角与科学的政策讨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