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态学视角来体察新时期以来的广西文学,发现其存在整体性的生态文化选择。个体化的作家创作关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独语与自然的沉默,生态的危机与社会的危机,人类主体性的放弃,个人化自我的扩张以及人类生存的危机细微关注,显露了作家在追寻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的程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学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观点需重新认识。本文认为劳动与文学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 ,二者虽有先后关系却无从属关系。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源于交际需要 ,文学则是在此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交际工具 ;做为文学最早形式的诗歌 ,其“摹声又拟形”、反复嗟咏之特征 ,也与人类生存需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4,(3):116-120
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相互作用,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汉语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强劲冲击。汉语文学如要达到审美诗性对数字技术理性的超越,就必须尽快掌握数字化时代人们的艺术感觉和思维变化特征,适时地进行文学范式的调整。只有富于时代特色的良好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才可重铸汉语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回归历史本位,重审文学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危机成为理论家关注的焦点,文学的衰落有着更深的内在机制。文学的危机实际上一方面是对文学概念的理解的狭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文学精神在大众文化的解构策略下出现了危机,而文学精神的危机和人类生存的危机息息相关,文学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理解和表达人类的生存经验,这是文学与人类学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何理解和经历人类的经验是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文学人类学对人类经验的理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历程:对文学中人类经验的整体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强调,忽视了作家是如何经验那些经验的;强调人类经验的特殊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不可通约性,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更有可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文学自然进化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进化论。胡适认为文学像生物进化一样有自然演变进化的过程,因而不同的时代必定有不同的文学。文学的演变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一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自然趋势的逐渐实现便是文学的自然进化。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自然进化的结果。在文学的自然进化过程中,文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必定自然的演化,而内容的自然演进必定影响形式的自然进化,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文学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人力的督促才能加快文学的自然演进,人力的督促便是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疾病与文学     
疾病是人人都能体验的基本生命经验之一,因疾病而带来的情感意态是一种根植于人类生存本能并积淀在人类文化经验中的深层情感,之于作家的生态和心态及创作关系问题有着别样的关联,并在文学中形成各种特殊的表达意向和象征隐喻世界,且从独特性与整体性相关联上表现出更为普遍的人学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其实就是人类生存境界 (意识 )的危机。人类要想走出这种危机 ,就必须由本能境界的生存走向生态境界的生存。为此 ,人类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革新的基本指向是摆脱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占有性 ,在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统一的实践基础上 ,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 ,形成一个坚持富有同情心的公正原则的人类公共领域 ,有利于人的自我革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全球化时代现实发展的这种趋势 ,通过重构人对文学的期待来揭示文学应有的价值取向 ,即以审美的形态把人的一切方面的存在 ,整合为一种向生态境界生存发展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0.
自然书写是知青文学主题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知青作家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对大自然所造成的苦难勇敢超越,以及对大自然蕴藏的生命伟力的深刻发掘,展现了自然对于那一代人青春理想、生命沉思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知青作家通过饱含深情的书写,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当自然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对照时,家园感得以呈现和强化,并且以理想化的家园想象.成为精神世界恒久的烛照.知青作家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证明了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力量而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与自然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和谐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共财产”的有机整体性在“科学使世界缩小”的时代里[1]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经济方面 ,就是“世界市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就是“世界文学”。这种“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就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公共财产”。世界文学中的各国文学的关系 ,也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一样 ,存在着一种达尔文所说的“生长相关律”[2 ] ,即各国文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变成了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律和世界性的“公共财产”。当某一国度文学中的某种文学思潮的涌起与退落 ,某种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摈弃 ,常常是既…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要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生态的恶劣状况,就必须造就一代富有生态精神的人,创造出新的生态型生存模式.为此,生态教育迫在眉睫.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灵魂的家园,应责无旁贷地在生态教育中担当一份责任.通过文学实施生态教育,既有无可辩驳的理论依据,又有坚实深厚的现实基础,还有便捷可行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英雄的退却与文学的迷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圣刚 《江汉论坛》2007,(8):138-140
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缘化和迷失的原因在于英雄从文学中退却、文学自身的沉沦.渴望英雄、崇尚英雄乃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心理.人类的生存状态既有平庸、琐碎,也有伟大、崇高,但人类总是渴望伟大和崇高.英雄主义对文学具有不可缺少的价值和魅力.大凡名著之所以不朽,最根本的就是表现了人类伟大的人性、伟大的历史,具有史诗的价值.因此,作家回归崇高,英雄回归文学是当代文学崛起、重铸辉煌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城市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人们在既往的文学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和外部研究,而未强调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现象与文学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作者指出,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尤其是以城市为标识的生存方式及其基于都市经验的精神状态,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塑形作用,它不仅带来了文学书写主旨的变化,同时也促使文学融入文化现代性之中。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多元的论域,它既包括文学书写的主旨、策略以及文学研究理论指向的变化,也有效补充了人类生存空间的迁移对于认知的激发作用。对于文学现代性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重要素的考察,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以诗性语言呈现思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其范式转换和理论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学对人类生存经验的研究经历了从普遍性经验、地方性经验到个体性经验的演历,审美经验在经验研究的范式转换中逐渐凸现出来,进入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后理论时代,在文学理论重建文学焦点的学科诉求中,经由审美经验的引领文学人类学将会返回文学家园。  相似文献   

16.
论地域文学在主盟文学影响下的生存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文学在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主盟文学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及生存模式尤为特别,主要表现出标新立异、合理借鉴、随波逐流等,其所选择的生存模式决定了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从文学生态的角度揭示了30年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中所蕴含的商业化倾向因素,重点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代文学传播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手机文学是电子信息传媒时代的新文体,也是一个全新的文学观念。数字时代的手机文学正以迅猛之势在读者中广泛传播。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它甚至会影响到传统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结绳记事以来,人类总是在数字的陪伴下生存、发展。当文学与数字联姻,文学的走势就显得极其吊诡。本文将研究方向投放在中国两个特殊的数字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与当下。关注这两段极其特殊的数字化时代中文学的困境,探寻文学突围的方式,呈现两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以文学的视角烛照生活,从生活中找寻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最终达到生活与文学共赢的态势,为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文学再次寻找希望与勇气。  相似文献   

20.
文学功利主义在文学理论范畴一直是被否定的对象,但在文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地域文化建设方面,文学功利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社会事功的建构之中,文学功利性的讲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文学事功在社会意义上的展开,即形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建设的一定格局。一般而言,这种地域文化可以自然形成,但如果一定地域有一定的规划、奖励或其他措施有意形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文学事功的讲求在文学创作的理论方面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在社会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意义上则应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