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唐雯 《北方论丛》2005,(6):107-111
<文苑英华>是宋初所编撰的"四大书"之一,分析<文苑英华>诏制部分各篇所题作者与出处,并结合唐宋文献记载,可以考索出该部分可能的材料来源,并进一步了解弄清<英华>编撰过程中对各种材料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文苑英华>卷七五五收有作者题为苏世良的<王昕及弟晞传论>(<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954页),此文<全唐文>失收,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一六零收入,其按语称:"王昕事见<南史>卷二四."  相似文献   

3.
日人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是关于<左传>整理和注释的重要著作.它对<左传>整理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校勘上,其校勘特点主要从校勘方式和校勘方法两个方面显示出来.<左氏会笺>在校勘方式上可以归纳为存真求善、做校异、订讹误三种;在校勘方法上则可总结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几种.通过对<左氏会笺>校勘方式、方法的举例分析,并展现<左氏会笺>的校勘情况,说明其校勘不仅使<左传>的古钞本更臻于完善、精粹,而且丰富了校勘学的释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校编<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并对<花间集>、<尊前集>、<乐章集>、<山谷词>、<片玉词>、<姑溪词>、<赤城词>等词集予以校跋,将清儒校勘经史之法,灵活运用于词籍校勘,形成词籍校勘之学.辨讹误、校倒文、补阙漏、校词律、辑遗佚,其词籍校勘方法、原则及校记处理均有独到之处.而王国维词籍校勘之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渊源,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盛京时报>作为东北文学史的传媒见证,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阶段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文苑"、"新诗"专栏刊登了大量的传统格律诗和新诗,并且在1923年引发了关于新诗的一系列争论,其中涉及了新诗押韵、对仗与否等传统格律诗范围内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出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传统格律诗的嬗变过程,同时还具有文艺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邵晋涵是金石学行家,重视金石碑刻的搜集和研究,并有意识将金石文字材料运用于<尔雅>的训诂实践.其<尔雅正义>一书计50处引用金石材料,内容涉及校勘经注,训释词语,考索典制,提供异文.在材料甄选上他尊崇金石,但不盲从.他采用的传世文献与文物综合释证方法,开启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皇清经解>正续编所收400余种经解文献为例,对清代经学文献的编撰体例进行了类型分析,并适当归纳了各种类型经解文献的编撰特点及其价值.重点在分析注疏、论说、考辨之作三大类经解文献的特色,至于文字校勘、音注、年谱、图表之类经解文献等,由于其体例较为直观,则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楚辞>之<离骚>、 <九歌>、 <九章>等多处正文进行了尝试性的校勘.所校皆力求言之成理,如校<九歌>"举长矢兮射天狼"为"举枉矢兮射天狼"等皆有益于<楚辞>的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9.
《文苑英华》中收录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并附有该诗异文。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对异文的产生与流传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异文产生和流传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可以把握刘禹锡诗文在宋代流传的具体情形和基本走势,从而对古代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复杂原因有进一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文苑英华》历来被认为是续《文选》而来,其与《玉台新咏》的关系极少被关注?《文苑英华》与《玉台新咏》重合诗歌 87 首,这透露出宋初与梁代后期的三个文学共性:其一,对艳诗“吟咏性情”功能的认可;其二,对梁代永明体诗人与宫体诗人态度的相似性;其三,文辞尚丽的相类性?此外,《玉台新咏》在编纂体例上对《文苑英华》也有影响?从选本批评角度对宋初与梁代后期的文学共性进行探讨,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分体编录型文学总集在宋初的演变特点,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宋初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宋初诗坛推崇白居易,一般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或讽喻诗为宋初文士所重视,但从选本批评角度去考察白居易在宋初的被接受情况却并非如此。《文苑英华》录选白居易的诗歌数量为所录诗人之最,选录最多的是他的杂律诗。宋初崇白之风日炽,但诗风流于浅俗。馆阁文臣顺应诗潮,欲以范本形式加强创作引导,而白居易杂律诗的群体性参与、雅俗相融等特点符合范本条件,故而能为馆阁文臣所重。这显示出馆阁文臣对诗歌创作的规范意图,由此也看出馆阁文臣弱化诗之讽喻功能、题材倾向日常生活以及追求典雅秀丽诗风的诗学意识。《文苑英华》对白诗的选录可以说是白体诗派的一次诗学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生母周太后在柑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谏不仅引起皇室丰忖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相似文献   

13.
黄震云 《云梦学刊》2021,(3):40-42,61
楚武王向周王室请尊号不成,就自封为郢,作为楚国王城。从清华简《楚居》篇来看,称呼都城为郢是当时的表达习惯,屈原《哀郢》所表达的就是迁都时候的情境,哀郢就是悲国自伤之意。  相似文献   

14.
周必大外祖父仕宦、丧葬之地在苏、常一带,基于这一地缘因素,周必大与当地士绅王葆之女联姻。王葆在高宗时代依附秦桧,他在朝中的政治浮沉对周氏早期仕宦有所影响。周氏乡邦庐陵士绅提倡抗金反秦的政治主张,但在地方社会的交游生活中,他们并不反感王葆的背景,依然与周氏存有亲切的过从。周必大与王葆的关系体现出宋代士人地方社会生活与中央政治生活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5.
李凯 《殷都学刊》2008,29(3):37-40
新公布的应公鼎铭文中首见“珷帝日丁”的称谓,“珷帝”应不是指周文王,而是指武王;帝”不应是“禘”,而是“考”之义;“日丁”是武王的日干名。这是周初统治者“修商人典”的体现,鉴于此时殷遗民仍很强大,殷人文化仍较浓厚,周人不得不在政策上与殷人缩小距离。应公鼎在西周晚期还称“斌帝日丁”,是因为应国试图从习俗上与服从于周的殷八师靠近,团结一致抵御楚和淮夷。  相似文献   

16.
王晓鹃 《晋阳学刊》2011,(6):129-133
《续古文苑》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为南宋王厚之编纂的诗文选本《古文苑》所做的续本。从选编的标准看,二书都是辑佚之作,辑录的都是《文选》集外、史传不载之诗文,编纂时都坚持儒家思想,并有意挑选各时代的诗文精品。从编选体例看,二者均始于文,终于诔,均比较重视箴、铭、碑、颂等文体,但孙星衍在沿用《古文苑》之体例外,还兼用《文选》的体例,故《续古文苑》体例远比《古文苑》精善;从编者身份看,二人都是江浙人,同为进士出身,都曾在馆阁任过职,又都好古博物,性嗜聚书,尤喜金石刻辞,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藏书家;从编纂质量看,《续古文苑》在编纂、校勘上更加精良,而《古文苑》有章樵注释,却是《续古文苑》不能相比之处。  相似文献   

17.
约楚怀王二十九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两东门”指汉北沦陷的两城市的东门,“九年不复”指九年没有复用。屈原未去陵阳九年,被逐期间(约一年)时刻希望返郢复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眉县新出土的逨盘,其铭文记载周文王至宣王的世次以及相对应的单逨家族的世次,将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估算出西周总积年和诸王在位时间的长短,于西周王年研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偶像陶渊明的影响。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古圣徒""千古旷达人"。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双重文化定位,凸显了他以儒为名、以道为实、儒道表里的复杂文化心理和外儒内道、无为而为、以释补儒的带有"出世"倾向的人生观。虽然周作人学陶,某些方面也似陶,但二者质性迥异,这种差异源于两人对儒家理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