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我们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论文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在产业升级中的机理,指出我国应分别从企业、产业、政府各个层面上推动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从而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指出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产品内分工理论是近年来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研究前沿,它源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是针对新的分工现象而产生的新型理论体系,通过对国内外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展望该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为视角,分析了加工贸易、零部件贸易的发展现状,并计算了1987~2006年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美贸易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文章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实证研究了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美高、中等技术行业及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三效应为基础,以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1995-2009年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在国际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效应,以反映产品内分工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这说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环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产品内分工能降低出口贸易中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7.
采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山东省2000 - 2009年的数据对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效率以及劳动力素质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山东省应该继续推进加工贸易的发展,着重提升劳动力效率和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际分工表现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态势,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也即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历程。根据1992—2012年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我国工业人均增加值及我国人均专利申请量,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相关变量对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对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影响为负,我国经济发展要重视这种负面效应的冲击,从倚重国际分工转向重视内需和国内分工。  相似文献   

9.
产业升级一般通过技术进步和分工演进两条路径展开,利用贵州省1978-2010年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3个重要因素,发现:技术进步、PGDP、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产业结构层析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表明技术进步、交易效率所引致的分工演进均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省仍面临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的困扰,根本原因是技术落后和分工层次低。鉴于此,建议贵州省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机制,破除阻碍和制约分工扩展的一切顽疾积弊,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工的产业升级理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促进人们需求的增长,从而扩展市场;而扩展的市场又会进一步深化分工。市场与分工交互促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说户籍是一堵高度正在降低的墙,那么高房价便是另一堵逐渐加高的墙隔开中国了城市与农村,阻碍了人力资本的流动,限制了市场规模,使经济处于非均衡发展之中。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需求量小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要通过促进分工深化和市场广化的对策促进产业的梯度升级。  相似文献   

11.
从斯密开始的效率始于分工的思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加要素的经济绩效的规律均与组建好其中的分工产业构架有关。当前广东产业发展战略谋划的重点在于分工如何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如何充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着力解决阻碍分工与交换活动发展的技术障碍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出发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并且分析以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标志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中国制造业从大多承接国际制造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到开始更多地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技术环节。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成为跨国公司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把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分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国际间的产业分工日益强化,逐渐形成对国内产业分工的替代。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越来越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陷入一种低水平发展的陷阱,产业安全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适宜的国际分工战略,优化国内产业分工,建立产业分工优势,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分工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产业内市场结构的状况和企业的行为模式,分工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产业组织的不断演进。关于促进分工发展的动力因素,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基于收益预期、市场范围、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五因素分析框架阐述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分工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说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组织的演进。这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与东盟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渐削弱,产业内分工开始形成,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其重要性不断提高。中国入世之后,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使中国与东盟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得以发展和深化,有利于促进双方的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间存在着产业内分工基础,可以进行产业内分工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其中标志着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近几年更是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各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而且产业内贸易程度高、行业间联系密切等特征日益凸现,但这其中隐存的问题也同样引人关注,如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传统优势丧失等.通过对入世后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从整体、跨行业、跨区域三个方面揭示了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雁阵模式产业升级是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立足于大国效应,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消费者-政府三方的数理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循环推进雁阵模式产业升级进程,而地区间分工经济的实现提高了雁阵模式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与质量。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依据不同的决策区间,科学选择扶持与调控模式,合理定位其不同角色,从而推进大国效应下的雁阵模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打造环渤海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辐射和带动全国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价值以及当前京津冀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认为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水平分工是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优质要素持续流出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垂直分工格局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两大困难。建议通过改革京津冀“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谋划建设若干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等措施推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