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对自然改造、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发展观的问题。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能力 ,特别是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问题“古就有之 ,于今为烈”。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及其在环境观念上的一系列误区 ,是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深刻根源。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发展观的确立是当代人类走出环境困惑的关键 ,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环境价值、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合理改造环境 ,将把人类未来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价值是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话语之一,而人们关于环境伦理价值的争论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有关自然价值问题的提出是环境伦理学家对传统价值理论不断批判和发展的产物。本文提出自然价值是进化的观点,并为进一步对当代各种环境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本文运用辨证思维的历史观,以建筑文化为线索,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睦相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环境。人类从顺应自然、适应环境,走到征服自然、创造环境,既是进步又是退步。这进步标志着工业有新的发展,这进步标志着环境有些污染和破坏。安徽工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创造安徽好环境,首要问题就是要特别关注环境保护、治理和优化,即善待安徽环境。  相似文献   

5.
关怀伦理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互动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热点问题.环境伦理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环境伦理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怀伦理学在反对以人类为中心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也对环境伦理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所以.女性与环境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女性与自然被逐渐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环境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环境恶化有关。环境心理学由最初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理论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形成新的更为进步、适合人类的发展的自然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指导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有增强行为主体道德义律、规范主体行为、增强自觉性和环境意识的重要功能。自然价值理论起源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很快与其他后现代文化合流,并迅速成为激进环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当今环境史的角度看,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堪称一篇环境史研究的经典范文。在此文中,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考察,揭示出了科学的人与自然关系应该是人属于自然、内在地统一于自然。恩格斯认为近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生产劳动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关键。恩格斯的这些深刻思想对于当代的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态学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拓展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现代文明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上的全面变革。这一变革需要一种新的、关涉到自然的伦理精神的引导。自然伦理建构的两难困境反映出生态运动理论基础的分歧。对技术的社会基质的分析拯救了技术的解放潜能。生态社会中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进化过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对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自然概念所作出的表述进行概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并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发展,入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构环境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但 2 0世纪中叶以来 ,这一话题被赋予了许多新的甚至是不幸的内容 ,在该背景条件下 ,反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环境教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并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根据我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 ,揭示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资源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在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本文探讨循环经济的涵义、特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浅谈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价值观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二者关系失衡的根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说。人们价值观的畸形发展是我们检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一项重要因子,这些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片面强调当代人的眼前利益是人类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人类发展因此陷入困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经验中的理性选择,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基于发展中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所决定的。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只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主义与实用美学的广为流行,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旅游审美趋于世俗化、符号化,旅游审美过程变成了旅游者参与快乐、体验休闲的消费过程.应该说这是旅游审美的解放,也是旅游审美的异化,它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过度的旅游消费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带来了旅游审美的重重危机,促发人们对消费主义和庸俗美学的思考,于反思中澄明,促使人们的旅游审美观念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上来.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每个民族都具备其特有的传统生计方式。都安布努瑶族长期生息在高度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该地区土体浅薄、土壤保水性不足,对植物种类成分选择性强。面对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布努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套适应于当地生存环境的传统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从而使本民族得以发展延续,并凭借这样的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有效地控制了石漠化灾变,化解了生存环境中的结构性缺陷,使得看似极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能成为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家园。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布努瑶族能够将世人视为“土地癌症”的灾变实施有效地救治。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把各国政府推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前台,并成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要务。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除了直接提供环境服务之外,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环境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包括环境立法和经济协调)与微观上的公正裁决。同时,政府应主动寻求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并推行环境管理的地方化及区域合作,从而建立容纳多主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呈加重的趋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 ,走大规模工业化之路已不可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利用加入WTO的机遇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经济是苏北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环境日渐恶化,造成此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严密的法律体系。分析《环境保护法》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诸多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对策,以切实发挥该环境基本法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指导作用,使中国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