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将温庭筠及其词作放在文人词兴起的晚唐的历史背景上 ,联系其前后衍变演化的脉络 ,从温词的创作数量、新创词牌、成集行世 ;尤其是其词作所呈现出的较为独到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艺术个性和审美情趣 ;以及对后世词人、词作、词论的启导滋育的重大影响等三个方面 ,论及温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和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词,由于其装饰性和音乐性,由于其客观精美的特色,使得评论者有较大的分歧。其实,温词中意象的组合、叠加,常常使其词形成一种中性的语言状态,温词的情感也绝不浓烈,艺术情绪非个人化,这些都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论温庭筠词的"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作家,张惠言对他的词予以“深美闳约”的高度评价,撇开其刻意求深的一面,皋文之说倒是触着了温词的本质特征。纵观六十余首温词,其外在形貌的艳丽雅美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温词“隐”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词至温庭筠确立了“感伤”基调。作为词的第一位专门作家 ,温庭筠不仅仅赋予了词以“感伤”为主流的感情基调 ,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注入词中。温词之感伤 ,内因在于其题材之艳情化 ,外因在于 :一、词作为一种合乐的文体 ,音乐以哀为美的特征必然促使词更多偏向“感伤”一路 ;二、词体节奏上的变化繁复 ,适合抒写“感伤”这一极为深幽微杳的心绪  相似文献   

5.
温庭筠是晚唐第一位专力作词之人,其词皆在以情爱为中心的绮怨范围之内,其“绮怨”大量体现在温词中“阻隔感”的出现。温词中具有阻隔功能的“帘”、“纱窗”、“烟”、“栏”等字出现频率极高,表明温词中存在此岸与彼岸的阻隔。“梦”字的大量出现表明相通的受阻,也是阻隔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的爱情词向来是词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人以为温词“类不出乎绮怨”,有人认为‘’全祖离骚”,寄托遥深,论者甚众,歧见亦多。本文联系温庭筠的身世和创作状况,并结合温庭筠的诗歌对温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温词并非一味浮靡,而是大多别有怀抱;温庭筠爱情词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多重复同一模式,这一模式信与其人生心还相吻合;温词与其诗歌中那种有心寄托不同,而是悲愁深隐,兴寄出于无意。温词的这种创作特点对词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6):61-64
"艳"是温词之典型风格,《花间集》所收录的66首温词中,浓艳密丽风格的词约占五分之四。温词之"艳"具有丰富的内涵,形成原因其一是社会原因及心理状态,其二是文体原因。温词之"艳"影响深远,不仅是当时词人的主要模仿对象,至宋元明清都可看到受其影响的痕迹。温词之"艳"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之嫌,但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意义,表现了"人性"和"爱情"的不可抑制的觉醒。我们应将历时评价与当世评价结合起来,对温词进行客观、综合评价,还原温词在整个词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辛词六百余首中,以农村为题材的(这里称之为农村词)却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见《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载于《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但作为辛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词所展露的独特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却很值得我们去作一番探析和研究。因为,在这些别具风味的词作  相似文献   

9.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首词清丽可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虽不能代表温词的主要风格,却显示了温词疏荡自然别具风采的一个侧面,历来为词家所重。对这首词的解释意见很不一致,特别是对结句“肠断白苹洲”,因其是全词高潮所在,关系到词中所抒发的感情,涉及到对全词的理解,意见更加纷纭。这些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一、胡云翼先生认为是那女子对着斜阳和红水十分无情无绪,偏又看到白苹洲上一片秋光,更加使她愁苦难受。白苹洲是长满了苹花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其词如其人,自古褒贬不一,议论纷杂。本文从三方面分析造成其词多义之因。第一,人景相映,身世相怜,通过自身和词中主人公的身世的相似性,表达同病相怜之情,研究者便产生一种微妙的心境。第二,温词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跳跃性,跳跃便会省略一些内容,使读者有联想、对比、悬念的空间,也因而模糊了词意。第三,温词中大量使用“花”这一物像,与其抒情主人公都是女性有极大的关系,并不是借“香花”抒志向,与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创作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他在“词境”开掘方面的贡献。其主要表现是:一、温词专主艳情,以“绮怨”见长,缩小了词的题材范围,却从一个方面开掘了抒情的深度。二、温诗中的凄怨感伤情绪在词中得到了强化,使词成为一种专门抒写“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抒情文学体裁。三、温庭筠在词代诗兴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其诗中已有了具有“词境”的作品。而且主要在于温诗中的某些片断的意境构成在词中扩展和延伸了,温诗中许多具有柔美特征的语言成了构筑词境最适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2.
晚唐文人词比之中唐文人词其发展演进速度喜人,从作品数量和作家队伍、社会对词的消费需求和范围、艺术表现和内容题材来看,晚唐文人词以其独特的个体创造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此后文人词的发展树起了一块具有典型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在内容题材上.他善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在情感上,他怜惜女性同情弱者;他敢爱敢恨,直抒胸臆,在词的艺术加工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信手拈来。在语言上,广用口语,俚语入词。也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繁盛景象。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词在内容、词体和手法上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邦彦在宋代就被公认为“负一代词名”,其词情境浑厚、笔力遒健、结构独特、语言典丽精工,历代推崇备至,誉为“词中老杜”,有“集大成”之号.清真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仍是以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为主,并没有过多地超越前人.他于词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而章法结构又是周邦彦词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周词意境、气格的形成和其章法是密切联系的,历代词论家对其结构也一致称道.本文试图就周邦彦词章法的构成原因、构成途径及其在词史上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由于清真词章法的特色主要表现于慢词长调之中,因此本文的分析也将以长调为主.  相似文献   

15.
花间词内容题材丰富,其中一部分词作突破了温庭筠为代表的艳体词“代言”的藩篱,将传统诗歌的白描手法成功地运用到词体中,即事抒怀、触情兴发,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这部分词作虽非花间词主流,但却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宋代苏轼高举“以诗为词”大旗,进行词体革命提供了远程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花间“别调”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以诗为词”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6.
以田园生活入词,是我国词苑的一大特点。尤其北宋的苏武和南宋的辛弃疾,以其伟大的气魄和卓越的手笔突破了绮靡艳丽的藩篱,创作了一批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但是,“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花间派”词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宫廷、贵族消遣的“艳科”小径。到了北宋,虽也偶有俊爽之作,但词家为了流连山水,娱宾遣兴,仍然死守用花木、风月、美人为内容的填词传统。然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诗学的解构与颠覆——对温庭筠词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界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无论是说它浓艳香软,缺乏深情,还是说它深美闳约,都是从传统诗学的意义上来评价的.在晚唐社会结构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创作解构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它解构了诗言志的传统,词人不再带着极为浓烈的主观感情去创作,只是为了配合宴席歌舞中的即兴演唱,于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隐退了,客观景物的装饰就成了烘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最佳手段,装饰性也就成了温词的重要特点.温词还解构了诗忧患的传统,词人以一种特有的"热感"投入了词的创作,传统的忧患代言人的地位在温词中隐退了.充斥于他词中的是客观物象的叠加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客观的观照,形成一种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语言形态.对传统的解构使得温庭筠在创作中尤为关注词的形式,这种对形式的充分关注对于词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的词,从审美方面来说,有一种朦胧之美。它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显”的一面。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与作者的人生遭际和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温庭筠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时“无限心曲”内容的表达和“时空跳跃”手法的运用也对温词朦胧美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具体表现为使用“泪典”、采用流线型意象组合、净化艳情词。由此可见,苏轼对词体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以诗为词”是有限度地将诗的题材、风格导入词体,而非刻意泯灭诗、词两种文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