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对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观和“‘同路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但是,鲁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对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又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洪子诚 《东方论坛》2010,(5):39-46,96
1960年代不知不觉培养了朴素、节制的文体意识。进入新时期以后,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逐步开始寻找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建立的内在关联。文学的“外部”与“内部”不再是互相分离的因素,文学也不仅是作家作品,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义生产和传播的整个过程。当代文学史学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寻求更妥切、有效的学科概念与叙述方式,另一是对原有的概念和叙述方式的清理。前者着眼于寻找更合适概括以取代“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后者则是留住这一概念以真切认知它的历史。我觉得自己有一定条件做后面这项工作,也就是“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试图呈现这些核心范畴和叙述方式的内在逻辑,揭示它们如何建构自身,产生怎样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0 引 言有感于人们对去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涨关注不多 ,赵晓先生在《经济学消息报》NO .382期“石油 :‘武器的批判’ ?”一文中 ,引用克鲁格曼等提出的“多重均衡”理论 ,置疑“石油武器”这一“流行语汇” ,并进而用 1998年低油价的事例 ,说明“欧佩克并没有操纵石油价格的魔力 ,所谓‘石油武器’之说可能是天方夜谭”(赵先生语 )。笔者不赞成赵先生的看法 ,特成此文以演绎石油武器的故事。1 石油 :何以成为武器 ,谁之武器石油武器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狭义石油武器 ,指的是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中 ,以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语)波澜壮阔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文学的独立组成部分——现代儿童文学的萌发出土!所谓五四文学革命、并非是从1919年5月4日这一天开始,而是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过程,即以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正式提倡文学革命起,到1921年止.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觉醒与发展,正是始于这一时期.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相似文献   

7.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是新文学理论倡导期的重要论文。它把“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达个中心观念他叫作‘人的文学’”(胡适语):“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所谓“人的文学”是指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而“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即要先“从个人做起’,只有“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爱人类”。“人的文学”“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的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理想的生活”即是在物质生活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这是与“忠孝节义”的封  相似文献   

8.
对于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曾有过一系列的论述,诸如:“用暴力对付人民的压迫者”,“以暴力回答暴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单靠和平罢工是不行的,必须进行英勇无畏和毫不留情的武器斗争”,“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决不能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明智’上面,而只有通过加强团结、坚持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9.
早在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学先驱者们就曾热烈鼓吹“人的文学”,作为向封建者专制主义,蒙味主义和禁欲主义反抗的旗帜。中国数千年历史,整个民族的“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五四”先驱者们以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以冷峻犀利的笔锋解剖“国民性”,或以狂飙突进的热情鼓吹个性解放。“人”,首先成为现代新文学的核心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国当代中青年作家群中,孙健忠是以乡土作家和民族作家的姿态出现的。作家自己说,我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的确,孙健忠的作品,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那么,他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怎样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土家族民族文学,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由于被认为是学术停滞的时代而恶名昭彰。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也因此被视为无足轻重。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人们或许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成见。本文将要表明,中世纪逻辑学中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中世纪逻辑学家阿伯拉尔的研究,就是一例。一、‘be’与主项存在阿伯拉尔认为,动词‘be’有两种用法,按照第一种用法,‘be’相当于“存在”,例如,在“苏格拉底存在”这句话中,‘be’的意义就与“存在”一词相同;在第二种用法中,‘be’作为连结词使用。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语句中,‘be’这个词就被用作连结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在近代是经济文化的落后地区,西部文学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落后地区开发、振兴文艺的一种尝试。但从整个文学发展的格局来看,我以为中国西部文学发展的实践,既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大潮相迎和的重要表征,又是中国文学在当代化过程中防止倾斜的一个有力支点。钱念孙在一篇文章中,曾将各国文学的互相交流和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彼此隔绝、单独发展阶段;二是邻近国家或同一语系的一组文学产生局部交往阶段;三是各民族文学普遍联系和互相影响阶段,即世界文学兴起和发展阶段。”“从全球的整体性质来看,由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发展,实质上使各国文学在性质上发生了由‘无机体’到‘有机体’转化的重大变化”。①中国西部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比较闭塞落后,另一方面,它又迅速地跃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再加上它具有中西文化多层交汇的历史底色和与国内外一些地区的同构效应(即下面专门要谈的“类西部”现象),所以,文化交流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中国西部文学中都同时存在着。即比起发达地区来,既显得闭塞自守,又和邻近国家或同一语系的文学,和自然、人文环境相类似地区和国家的文学有着较密切的交流,还开始和世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的失败催发了茅盾革命文学观念的嬗变,他与太阳社、创造社原本既已存在的“革命文学”观念分歧进一步外显和扩大,由此导致他对革命文学倡导者观点的质疑和批驳,也终而引发太、创二社化“友”为“敌”对他展开猛烈的围攻.论争双方在“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的论辩过程中并非仅仅围绕小资产阶级文艺/无产阶级文艺这一个话题展开,不容忽视的还有茅盾《幻灭》等小说中人物的出路问题,以及是立足于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回过头来反思革命还是以乌托邦的未来想象激发人们继续革命,要不要揭示革命阵营内部的阴暗面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这一切又共同指向要不要写真实以及什么样的“真实”等革命文学创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30年代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向过程中,文学并非仅仅呈现为“革命文学”的单项选择,而是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态势。如果说,左翼作家以先锋的姿态选择了十字街头,在血雨腥风中印证着自身的生命价值,那么京派作家则以文学的方式构筑起精神的象牙之塔,以悠扬的牧笛唤回田园的梦境,在审美中寻找到了一种人生支撑。然而,对于现实政治的纷扰,他们不可能置若罔闻。一个显明的事实是,时代风云的变幻、现实社会的黑暗、政治阶级的对抗在其笔端时隐时现,尽管这或许是不经意间的流露。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16.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本文着重从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文学论争等方面,论述了他们变迁的过程,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盛恩 《南都学坛》2003,23(5):26-30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这是值得认真开发的学术领域.建国以来,我国对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研究不多.照笔者看来,有的著述还沿袭了我国的苏联文学研究中某些不大合乎实际的传统观点.一九七九年定稿的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十九院校《外国文学》编写组编写的《外国文学》就这样写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21—1925),由于国内资本主义因素曾暂时活跃,资产阶级文艺派别活动也乘机而起.它们是:基本上由过去的未来派组成的‘列夫派’;贵族资产阶级作家组成的‘谢拉皮翁兄弟’;形式主义者组成的‘构成派’;托洛茨基分子把持的‘山路派’等等,它们提出了种种反对无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条鲜明的轨迹:五四文学革命期间,以“人”的意识为核心的“人的文学”蓬勃兴起到了二十年代末,以“群”的意识为核心的“革命文学”急遽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搏斗,到了抗战以后,人的文学趋于低落,而革命文学则大抵与政治革命同步,阵容不断壮大,以致于最终占领了整个文坛。现代文学的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对此应作怎样的价值判断?这正是本文试图探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