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本文分别从会计准则变更对盈余管理水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盈余稳健性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综合影响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变更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相关文献,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以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前提.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含义出发,着重阐述了会计准则理论基础、制定程序,通过研究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会计准则制定现状,以期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我国经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的基础.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会计人员素质低,道德观念淡薄,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不健全,计算机记账存在问题.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内、外部控制制度,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制定与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会计学不断地从经济学中借鉴相关理论并移植一些诸如资本、资产、收益等这些可以货币量化的概念,资产负债观已上升为一种能较为科学地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会计理念.这种会计理念不仅能够使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还使得在其理念指导下的产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有效性.资产负债观在实践中不得不经常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是面对因资产负债观的经济后果而带来的各种冲击;二是应对资产负债观具体应用所带来的若干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公允列报是遵循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等相关要求,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各项质量特征,谨慎而恰当地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通过对交易或事项进行恰当地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最终实现财务报表高质量的过程.公允列报主要是针对会计职业判断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列报的主要依据,看其是否在所有重要方面都符合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法规的要求,以及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是否充分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国际上公允列报理念的最新发展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必须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促进企业恰当而严格地遵循会计准则;二是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识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1998年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相继颁布了 13个具体会计准则 ,对于规范会计操作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船舶制造企业在《企业会计准则 -建造合同》规范下 ,成本核算方法上的一些变化 ,以便在具体会计准则贯彻、运用上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从会计准则的内容入手 ,着眼于会计准则的多维视角分析 ,以便我国政府更好地利用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信息市场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  相似文献   

8.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仍然相当严重.本文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及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围绕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的三大利益集团分别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会计信息的鉴证者.由于集团规模和利益性质的差别,只有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才是寻求管制的主要行动集团,而均可从管制中受益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鉴证者只能构成寻求管制的次要行动集团.管制需求的存在是管制供给有效并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均衡的前提.在我国以供给为主导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制度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代表性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充分性是激发利益集团的管制需求,以形成均衡管制政策进而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建设状况,将决定投资者权益得到合理维护的程度.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体系结构、内容规范以及运行效果等方面均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需要在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形成制度制定机制、出台编报指南、加快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工作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4.
略论《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中的文化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的观察,从收词、释义、例证、习语、词(语)源、文化注释、附录等方面讨论该词典文化信息的体现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创作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许多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证实,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许多现代主义成分:意识流、异化、荒诞、意象、黑色幽默等艺术创作手法,莎剧的现代性进一步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默>和<谩>作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亲自翻译的为数不多的作品,是鲁迅留日时期借"异域的文术新宗"来改造国民灵魂所发出的一声呐喊,体现着鲁迅"为人生"的文艺思想和与其理解的文学本质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本词汇不断扩大,一般词汇不断更新,新词层出不穷。在新词语中“吧”一词自出现以后,经受住了语言发展演变的考验,不断丰富其内涵,变成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极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代表词。  相似文献   

18.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载录的人物数量很多,且类型各异.但编者对这些人物并非一视同仁,而是呈现出多元的形态.其中有几处做法值得特别关注,即显性人物的隐性处理和隐性人物的显性呈现.显性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且地位显赫者,隐性人物是指那些历史上并不存在或者名位不显者.显性呈现,是指人物的事迹得到了详尽的记录;隐性处理,是指人物的事迹被有意地删减或者隐瞒.《左传》人物或"显"或"隐"的呈现,虽然没有虚构事实,但却改变了事件的形态,因而体现出鲜明的主观色彩,这是编者刻意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使人物个性突出,事件倾向性明显,这正是《左传》是解经之传而非史书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