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绍军 《社区》2010,(33):36-36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健康,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相似文献   

2.
《老友》2003,(2)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题写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当年郑板桥到此专程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  相似文献   

3.
一洲 《老友》2010,(3):25-25
看了谢虞同志在《老友》杂志2009年第8期刊登的《莫误解"难得糊涂"》一文后,我想接上说点对"糊涂"问题的看法,算是参与"茶聊"吧!我认为,郑翁板桥写下那句"难得糊涂"的名言,并  相似文献   

4.
谢虞 《老友》2009,(8):24-25
走到街上,几处卖字画的都摆着"难得糊涂"的条幅。不少老人把"难得糊涂"当作座右铭,平常遇到谈不拢的话题,理不清的思绪,解不开的困惑,辨不明的是非,常以"难得糊涂"了结。有人认为大半辈子为了"明白",活得很累,吃了不少苦头;若要轻松度晚年,就要以"难得糊涂"解烦忧。  相似文献   

5.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可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逃避官场倾轧的消极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6.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清代郑板桥不得志之语。而按照现代的观念,则是指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以理智和“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解除许多心理压力,化干戈为玉帛,化不和为友情。  相似文献   

7.
交通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过程中,敢于创新、采用灵活的方式,受到老同志的欢迎。在思想准备上突出一个“真”字。局党委和各党支部按照领导小组提出的要求,学习“三个代表”要真正拥护、真正贯彻、真见实效,共  相似文献   

8.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10.
“刍”字是一个名动两属词。“刍”字无论它作名词用时,还是作动词用时,都是一个多义词。一个“刍”字竟能表示好多方面的意义,这是很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刍”字原是一个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说:“刍,刈草也。”  相似文献   

11.
12.
关于"杏"文化内涵丰富。"杏园""杏林""杏坛"虽然都与"杏"字有关,但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杏园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提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杏园"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杏园游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动之一。后来,"杏园"便被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戏曲里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究其由来,解释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兽名说。这一说以明代的周祈为代表。他在《名义考》卷五里说:“今角戏有生、旦、净、丑之名,尝求其义而不  相似文献   

14.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那么,唐、晋、三晋与太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呢?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相似文献   

15.
“疾”字和“病”字在作为“疾病”(名词)或“患病”(动词)讲时,前人都认为词义是有一些区别的。一般都认为“疾”和“病”有程度轻重之别,说“病”是“疾甚也”或“疾加也”等等。这主要地是根据以下这些材料: (1) 病,疾加也。(《说文解字》) (2) 病,疾甚也。(《玉篇》) (3) 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郑玄注) (4) 病谓疾益困也。(《论语·子罕》郑玄注) 正因为有这些材料,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是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点睛之笔在表达上灵活多样 ,可长可短、可叙可议……最好的方法是“隐”“秀”式。“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式点睛之笔是作者情思与文辞精巧结合而成 ,关键是“自然”二字  相似文献   

17.
明代崇祯四年(1631),在仪真县西南部,计成为汪士衡设计、建造了"寤园"。但是"寤园"的名字很快消失了,"寤园"所在的区域存在"西园""荣园""汪园""容园""闵园"等园林的名称。这些名称让学者们十分迷惑。研究表明,这些名称是同一个花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叫法。"寤园"是最初的名字,"西园"是根据这座园林所处位置起的名字,"荣园"是"寤园"进入清朝以后改的名字,"汪园"是根据"寤园"园主汪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容园"是"荣园"卖给闵氏以后改的名字,"闵园"是根据"容园"园主闵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说:“扃,外闭之关也。”段玉裁注:“关者,以木横持门户也。……户扃,盖以木横著于户,为之机,令外可闭者。”古人究竟怎样“为之机”,用扃从外边把门关起来,以及“扃”怎样慢慢地发展而为后世所用的锁,这些我们都不加讨论。我们只在这里交代一下,门外的关闭工具是“扃”,我们所要讨论的大致限于门以内的用以启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20.
释“零”“落”兼释“受”“萚”谢质彬一释“零”“落”“零”与“落”是同义词。古籍中常见。有时合用,有时分用,意思一样。《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这是就对文而言;若是散文,则二者可以通用。训诂家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