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泳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2.
黄节<蒹葭楼诗>是民国以来一本重要诗集,由于自订严格,很多作品被删于集外.近数十年,学者对黄节集外诗多有辑录,后被编入<黄节诗集>,<黄节诗集>因此成为目前收诗颇全的版本.然而黄节佚诗仍有可补辑者.本文辑黄节集外诗七首,并分别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3.
阮堂明 《殷都学刊》2010,31(1):59-64
《全宋诗》苏轼诗卷除了据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录入以外,还从《永乐大典》、《诗渊》等文献中辑录一些佚诗、佚句,对苏轼集外佚诗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很大贡献。不过,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误收、重收以及所辑不全等。对此,本文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了考察,涉及到十三首诗、八首佚句,另辑录佚句五首。  相似文献   

4.
苏轼谐趣诗研究作为苏轼诗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整体考量;二是谐趣诗艺术特点往往作为作品分析的组成板块,而未被突出并作深入探究。文章将《苏轼诗集》的2388首诗作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出谐趣诗470首,并针对其艺术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解决了论证分析中孤证和僵化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谐趣诗艺术特点探究提供了系统且客观的文本资料。进而,从4个艺术特点入手,揭示了苏轼谐趣诗之所以谐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轼熟悉佛教经典,多与僧侣禅师交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佛学修养达到较高境界.苏轼对<楞严经>尤为推重,并以之作为一生随时奉读的释典.苏诗融摄<楞严经>义理、譬喻、事相而成者较多,其中既有寄寓深沉、了无痕迹的佳作,也有掉弄佛教义理、生套佛语的篇什,但不管怎样,由于<楞严经>的加入,使苏诗呈现出异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在<全金诗>出版之后不久推出的<全辽金诗>,订正了<全金诗>的一些错误,辑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存在的疏漏和谬误甚多.特别是<全辽金诗>在诗篇收录、标点断句、文献标注规范,诗人小传考订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不辨析指出.  相似文献   

7.
<随园集外诗>为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诗,有390余首之多,系清代同治蒋敦复所编辑,为袁枚27岁以前之作.它不仅有诗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袁枚二十岁前的诗歌创作、生活状态、思想意识,诗中都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可以填补袁枚其它著作记述的空缺;而其中二十一至二十七岁的诗作也可弥补<小仓山房诗集>同时期作品内容的不足.此诗集发现后,学界以前对袁枚的一些评论或许要作修订,这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关鹏飞 《天府新论》2018,(5):153-160
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现存苏轼琴诗展示出对音乐存在方式的高度关注。苏轼在《琴诗》中质疑音乐的存在,由此提出“琴非雅声”说,并在针对陶渊明“无弦琴”所作的翻案诗中直面消失的音乐,对乐器、音乐机制与音乐的关系作出客观评价。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苏轼提倡音乐中的审美人格,用诗歌记录、保存,使音乐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9.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2005,18(1):37-39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相似文献   

10.
《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抱朴子外篇》在完成之后出现较大的佚亡,主要集中于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际。今本《抱朴子外篇》的某些篇章也存在缺佚,导致文意不全。清人与近人对《抱朴子外篇》进行了校勘与辑佚,提供了较好的《抱朴子外篇》版本,为研究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海燕 《晋阳学刊》2008,(1):116-118
《韵语阳秋》中存有王勃的两首佚诗(或其片段):《自乡还虢》和《诫劫劝》。王勃共有兄弟十二三位之多,但有姓名可考的只有八位。王勃与诸位兄弟之间极其友爱,但根据这两首佚诗传达出的信息,王勃之弟劫、劝可能真如《韵语阳秋》的作者推测的那样曾经闹过矛盾。为了处理兄弟之间的矛盾,王勃以《倬彼我系》来宣扬家族精神;以《诫劫劝》直言劝告劫、劝;以《送劫赴太学序》号召兄弟们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最后以《自乡还虢》表达了兄弟们之间应该像花萼和花朵一样亲密相依。其增强兄弟关系,处理兄弟矛盾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主张词应像诗一样表现庄重而严肃的内容,词与诗应该有同样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这是苏轼词学观念的核心。他认为形式不能妨害辞意的表达,在乐曲音律和歌词文意发生冲突时,更偏重于词的文学属性,对协律问题持的是“不以文害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并无积极和消极的矛盾,用自然生态观点来看待历史和人生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基本主旨.这也符合苏轼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及其亲身实践.他的文学成就和政绩说明这种自然生态观自有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程宇 《学术研究》2004,4(5):135-140
《全唐诗补编》因所涉文献至广 ,偶有误收、重出的情况 ,本文就此做了订正 ;另外辑补佚诗若干首 (句 )。  相似文献   

15.
金宝 《理论界》2009,(10):122-123
春秋诗用的方式,按照<左传> <国语>诗用的惯用素语可以分为:言语引诗、礼仪赋;诗、交际解诗、典礼歌诗和评论用诗.春秋的诗用方式对于"诗教"的发展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关系直接的是言语引诗和交际解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品德优劣、行事对错、政治是非、社会治乱的判断参照的,是把<诗>对人物、事物的褒贬当作衡量一切的依据,当作论辩说理的理论依据,其实际就等于是"诗教",是西周礼仪"诗教"和教学"诗教"的外展,是西周"诗教"理论的社会实践.关系颇为间接的是礼仪赋诗和典礼歌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藉此表达思想情感和交往意图.  相似文献   

16.
宋代佛教发展的总体走向是世俗化与大众化,文学化亦即诗化为重要实现路径;文士热衷习佛参禅且以才学为诗,苏轼可谓杰出代表。苏轼的才力提升与学识积累,颇得佛禅之助益;苏诗多摄化佛禅事典而为作,改变了言志缘情、描摹山水的诗歌传统,拓展了诗歌创作新境域,是为宗教助推文学新变、文学助推宗教传播的典例。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8,(1):185-190
岭海时期,苏轼创作大量养生诗歌,时人对之研究较少。究其创作成因,可归为宋儒重医的时代因素、岭海特殊的地缘因素、"龆龀好道"及晚年衰残的现实因素共同使然。就苏轼岭海养生诗所表达内容递擅考索,可将之归为三个表达向度:一则借风物抒旷达之怀;二则以炼丹消出处生死之悲;三则躬耕和陶达天地境界。岭海时期,苏轼不仅在实践上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养生诗歌具有"寓意于物"的美学旨向;大量使用长题、题序进行诗歌艺术功能的开拓;冲淡隐逸的道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代疑经思潮与三家《诗》的辑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茂林 《云梦学刊》2005,26(6):87-90
三家《诗》的辑佚始自宋代王应麟的《诗考》。《诗考》的撰写受朱熹的启发,但更是宋代疑经思潮的表现。《诗考》一书虽存在不少缺点,但王应麟的辑佚方法,《诗考》的内容、编写体例对清代三家《诗》的辑佚有示范意义,王应麟辑佚所得也成为清代三家《诗》辑佚的校勘材料。  相似文献   

19.
<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即传本<诗议>的前半,和传本<诗议>的后半以及皎然<诗式>,对很多问题的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走向两个极端.这二者可能不是作于同一时期,<诗式>定稿于贞元五年(789),作于皎然晚期,<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则当作于大历八年(773),甚至广德二年(764)之前,作于皎然早期.这说明,从<诗议>到<诗式>,皎然的文学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可能与大历贞元年间诗歌现念的变化.与当时一些士人性格作风和马祖道一洪州禅的影响有关.怎样更为准确地把握皎然及大历贞元年间文学思想面貌,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钟振振 《文史哲》2005,(1):123-128
本文就苏轼诗《次韵僧潜见赠》等 10首名篇的若干文本解读问题 ,对当代学者陈迩冬、金性尧等先生的注释及解说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陈迩冬先生与金性尧先生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前辈学者 ,陈著《苏轼诗选》与金著《宋诗三百首》 ,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