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杨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25-29
韦伯以来,将现代性批判聚焦于技术一工具理性的方面已经成为思想界的范式。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特别在奥斯维辛事件之后,约纳斯通过对于生命现象的考察,揭示了现代性的核心之处隐藏的虚无主义,并重新思索了人类生持续生存的根基,提出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必须以责任伦理作为主导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应用对北京、江苏、湖北、陕西等地10000余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中学生的现代性水平及家庭背景因素对高中生现代性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高中生的现代性水平可以用"超越家庭联系"、"世界视野"、"感知与接受变革"、"性别平等"、"个体效能感"这五个核心价值观加以测量;同时,应用这五个核心价值观对中国高中生现代性水平的测量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其现代性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父辈的影响要高于祖辈的影响;中国高中生的现代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和城乡差异;研究还发现价值观的变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陈嘉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3)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灵魂”,其表现是意志力的衰微导致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现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它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尼采将虚无主义的原因归结为“高等的种类”的缺乏,把理性视为“破坏生命基础的势力”,对之进行了批判,意在寻求一个“理性的他者”,即艺术的酒神精神,把它作为宗教及理性的替代物,来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春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97-101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5.
姜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96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其都市小说通过对都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大都市的喧嚣、繁华与奢靡,揭示出都市人存在的荒诞与孤独虚无、情绪的悲观失落与茫然无措。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繁华都市中人们价值尽失的堕落,以及情与欲分离的哀婉。这无不体现出穆时英颓废的美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刘贵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22-626,648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集中在资本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这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学说的两大贡献。但是,如果把马克思学说的贡献和现代性批判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二者都统一于劳动主题之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主要特点不仅是指证资本和意识形态有一种相互支撑的适应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展示现代性的悖论性质、澄清其根源并寻找克服它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诉诸历史的实践变革方式对中国现代化仍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菲菲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3,(4):1-12
现代性转型推动了农村家庭再生产模式的转变,激活了农村家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促进了家庭本身的现代性转型。文章对王山村三代直系家庭进行调查,研究农村家庭父代在家庭现代性转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现代性转型是建立在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基础上,父代在家庭发展目标激励下主动调适,直接参与家庭资源配置、权力让渡和家庭伦理的构建。扩大化家庭再生产强化了家庭功能,为转型提供动力支持;重构代际关系为转型汇集凝聚力;家庭优先发展为转型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8.
都市悖论下的人生困境--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56-59
安妮宝贝是网络文学界最近以来颇受瞩目的作家,其带有类型化作品构架中,蕴涵着一个共同的创作主旨,即表现都市的悖论和边缘群体的人生困境,这一主旨反映了她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所独具的困惑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中国现代侦探小说有着很明显的本土意识,它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变革中的民国司法和社会生态休戚与共,其消遣文学的表象背后承载了多重严肃的创作诉求。程小青笔下的私家侦探霍桑显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霍桑探案"普及科学理性认识论,将小说引向法治中国的现代性方向,直面社会现实,书写底层苦难,反思法治与道德的情理困境,寻求政治内容的民间表达,并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强调儒家传统的道德人格主义。小说中涉及的侦查技术与彼时司法水平相吻合,案件与制裁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反映出民国通俗文人的司法理想和法律意识,以及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11.
俞世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129-132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形象,作为一个"文明人"多余人",相对于"自然人"不多余人",具有人生价值取向的相对性与道德的模糊性的特征.由于揭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既要努力摆脱虚无的处境,又无法找到明确的生活意义的尴尬,这一人物形象具备了鲜明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11-16
与尼采的价值虚无主义相呼应,罗伯-格里耶认为存在的价值和小说的深刻意义不过是一种深度神话。因此,他努力营造了一个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和心理价值虚无的新小说世界:《窥视者》等小说以无动于衷的姿态录入了大量非道德的场面与情景;《弑君者》涉及“最大的政治罪”,却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目的和价值;《嫉妒》等文本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价值空无的原生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施娴靖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家庭被称作是狄更斯小说的基石,他创作的作品《远大前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家庭形象。本文旨在通过这部经典著作所描写的家庭形象,探讨狄更斯的家庭情结,从而揭示其中折射出的家庭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杨建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64-568
官场小说是当下文坛的一大热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等社会思潮的同生共存,使官场叙事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尴尬错位现象,叙述的故事是现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而作品描述的官员的执政方式、官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作家的创作思维却是前现代的,是与现代民主和法治制度相背离的。新世纪以后官场小说从日常化和世俗化进一步走向大众化与娱乐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官场小说的现代性还未完成,已遭消解。 相似文献
15.
16.
侯素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61-564
个体权利为本是现代性教育的根本特征,现代教育制度以个体权利为基础,个体权利是反思教育现代性的原点。中国现代教育在追求个体权利的过程中并未彻底实现权利个体向现实个体的转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提出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基本条件:确立边界意识,建构超越"统一"走向领域分化的教育理论新思维;接纳个体意识,整合出个体尊严至上的现代权利文化;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国家与社会服务于个体权利的双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123-131
在个体崛起与社会风险并存的外部环境中,家庭生活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深嵌在家庭文化内涵中。 在中老年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伦理性价值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本要素,情感性价值是家庭成员的生活体验,工具性价值是协调个人、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器,这一以家庭的伦理性价值为核心并协调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变关系的家庭生活方式可以称为“关系型家庭”。 与西方家庭的个体化相比,中国家庭生活变迁既呈现人口学意义上明显的个体化趋势,又突出伦理价值、情感性价值以及工具性价值在家庭中的重要功能,这是中国家庭生活变迁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15-18
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在现代化全面展开和现代性迅速成长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及其现代性意蕴,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走出道德困境,追寻道德理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麒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4
现代主体意识的张扬,令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相继兴起。"身体"范畴是审美现代性的根基,自浪漫主义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重视,不仅影响了艺术精神、个体在世态度及价值伦理的抉择与建构,更构建了强大的"审美乌托邦",最终导致普遍庸俗的审美主义和无边蔓延的虚无主义精神。因此,梳理与反省现代思想史中"身体"范畴的蕴义与嬗变,揭示它在现代个体生活中独特的"启蒙"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性的实质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纷争与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个体主体生成是一个直接关乎中国现代性建构成败的关键问题.以人类社会系统作为管理对象的社会管理对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生成中面临的“缺乏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自由和权利实现程度不够”、“个人主义倾向凸显”三个基本问题,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手段培养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通过法律制约的管理手段培育法权主体,通过行政控制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个体成长社会环境的协调,以此来促进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