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小说《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贝娄的代言人,通过他,贝娄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相似文献   

3.
谭瑛 《理论界》2007,(1):207-208
本文简单描述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两位主人公裘德和苏的悲剧境遇。文章的重点是放在环境上,小说中维多利亚后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深化、异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激烈矛盾揭示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为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做了最好的铺垫。然后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表现手法和哈代对待人物和环境之间关系上的观点,阐明了人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在哈代作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胡书庆 《江汉论坛》2012,(3):114-118
史铁生既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也是这个语境中一位特殊的宗教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大量的宗教性书写,而其《我的丁一之旅》在这一点上堪称其总结性的"心灵文献"。基督教及佛教元素渗透了这部小说的叙述,这两种元素自始至终矛盾统一于一颗不知所终地祈祷的"心魂"。  相似文献   

5.
在对人本质的认识上,哈代超越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但基督教的罪感与救赎意识仍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之中.哈代以此塑造人物形象及对小说意象进行组合,描写人物深沉的罪感、灵与肉的冲突.由于哈代宗教观的矛盾性,他并未给世人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对斯坦贝克的信仰造成巨大的影响,使他深感美国文明的堕落,并转而向基督教和东方道教寻求拯救西方文明的道路.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救赎意识、摩尼教的善恶说教和中国道教的道德启示,并通过各种方式或隐或显地体现在他的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信体小说的兴盛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华 《学术研究》2007,(10):126-129
书信古已有之,书信入小说已见于唐代作品,但"五四"前后才真正出现整合书信体小说。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这从文本中使用的基督教意象可以看出。《圣经》中含有书信体,创作整合书信体小说的中国作家大多接受过基督教的教育,女作家的这种经历尤其能够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雪  李冠廷 《兰州学刊》2013,(9):216-218
约翰·欧文是美国文坛上少有的怪异作家,他本人赞赏传统小说,抨击现代小说,而在创作中无不体现出元小说技巧.文章对欧文本人的小说观和小说实践的矛盾进行分析,深度挖掘矛盾产生的根源,展现欧文独特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信奉基督教转变为否定俄国官方的教会 ,同时开始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探索鲜明地反映在《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的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中。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宗教思想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认为消除人间罪恶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行他的新宗教。他在世界观激变以后创作的《复活》等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新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彼岸与此岸之间──走进许地山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小说,在“五四”时期创作中,具有“耀目的光辉”。它大多在恋爱的外衣下,浓染着佛、道乃至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而异国风情,给予他的作品以传奇的色调。超拔的叙述才能和完全叙述,和那时情节简化作品恰成比照。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音乐语言和诗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Hawthorn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The Scarlet Letter, reflects the Calvinistic thought of "Original Sin". His novel also expresses his pious attitude with skepticism for ethics and morality of Puritanism. On one hand, Hawthorne strongly criticizes Calvinism for constraining human natu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s some social problems as the sake of evil human nature. He advocates the believers to clear themselves of guilt and to purify their hearts by penitence and kindness.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吴建兰 《河北学刊》2012,32(1):203-206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高度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并采用多种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对美国基督教的认同、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其对美国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对美国犹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发展史 ,是一部国内国外扩张的历史。源于基督教信仰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观念的美国理想主义所体现的美国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使命观”和“天定命运”论是美国扩张主义的文化根源和舆论基础。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宗教文化如何影响美国对内对外的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14.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姓的迷信观念和斗争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 ,由于洪秀全对基督教所知有限和随意取舍 ,基督教在他那里变得荒诞不经 ,这就为其政权最终被西方传教士所抛弃埋下了伏根。  相似文献   

15.
王本朝 《河北学刊》2002,22(6):98-102
张晓风是汉语文学里很有个性风格的散文家 ,她延续了汉语文学的人文性与诗性写作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她的思想和散文创作与基督教的复杂联系 ,认为张晓风立足于个人的精神立场 ,既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又蕴涵有“基督徒”的悲悯情怀 ,在自然与历史、自我与神性之间消融了汉语文化和基督教的矛盾 ,实现了文学与人生的诗性言说和神性关怀的汇通  相似文献   

16.
何明  钟立跃 《学术探索》2007,(5):107-1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信徒不但要以"十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懂得"感恩",能"博爱"、"行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部分地区的苗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信仰使信教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苗族部分传统文化因基督教的介入丧失了传承的根基,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已经融入到信教苗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只要好好加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在信教民族农村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思想元素。既有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成分,又有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成分。同时,神秘主义哲学和基督教思想也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他的宗教哲学包容了所有的这些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8.
杨玉昌 《河北学刊》2001,21(1):37-41
本文主要论述叔本华和王国维对东西方哲学的融会,认为他们通过批判和吸取东西方哲学而超越了东西方哲学传统的限制,分别开创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这表明东西方哲学的融会对东西方哲学的发展既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又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因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乔焕江 《北方论丛》2006,2(5):53-56
与那种过于强调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前后美学思想间的对立的观点不同的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本是其神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这个神学意义上独特的表述结构,而不仅是他所表述的某些内容更能代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这个结构中,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美和世界之美以及艺术的思考已经不能为哲学美学传统所容纳.  相似文献   

20.
哈曼的伦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5,25(2):90-96
哈曼是最早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之一,在德国思想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1757-1759年的伦敦之行是哈曼思想历程中的转折点,由此,他离开了德国主流的启蒙路线,转而皈依基督教,试 图开辟一条全新但却另类的启蒙路线。作为思想史事件,哈曼的伦敦之行对德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