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业、待业者就业抉择的家庭推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旭升 《南方人口》2008,23(4):58-63,29
本文以杭州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推拉力”影响了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相比而言,“推力”大于“拉力”;中年失业者面临在家照顾老人还是外出就业的“两难困境”:“就业依赖族”和“啃老族”的说法欠妥。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生存模型中的非参数法和COX半参数法,经验分析了性别对厦门市"4050"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机会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4050"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机会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男性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为21.7个月,比女性的16.9个月长4.8个月,其再就业机会是女性的0.674倍。本文认为"4050"劳动力再就业市场上的阴盛阳衰现象在于"4050"劳动力再就业市场上男性的工作机会及接受工作的概率低于女性。因此,转变就业观念,择业不挑肥拣瘦,是促进再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做好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重新上岗。由于某些原因,现有劳动力人口中的一部分目前仍滞留各地再就业中心的大龄下岗困难职工,将可能永远无法再回到社会主导产业中去,或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所以,可否考虑在利用“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岗位援助,为其创造“边缘性”就业机会的同时;利用“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保障援助,重点做好社会保险的接续工作,帮助这部分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逐渐、直至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实现“下岗”向“退休”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4.
不同身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分析指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一方面体现着养家■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因为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导致的社会职业与社会地位状况的变化。故不同身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就在“给钱就干”与“找满意的工作”之间存在多种选择。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学历水平较低者与学历水平较高者都需要较长时间去寻觅工作;下岗职工原单位的单位类型、原工作职位以及政府各部门举办的转岗转业培训等,也对其再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失业保险就其目标定位和运行状况看,基本还是一种“生活保障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其“再就业导向”功能明显不足,甚至严重缺失,难以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攀高的失业人口的压力。必须进行制度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功能调整,按‘就业是最好的失业保险’原则,重构以促进失业者尽快就业和鼓励企业扩大雇佣、稳定就业为导向的“就业保险型”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贴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制订独生子女特困家庭失业帮扶援助办法,实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再就业援助台账,实施再就业援助计划,并定期举办失业人员专场招聘洽谈会,与用人单位建立空岗报告协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根据城乡贫困人群现实与长远利益需求提供低保,事关民心安定和社会文明。确立“以人为本”的保障理念,注重福利政策选择,以发展需求改进供给方式,优化保障资金配置,加大精神关爱投入,应作为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考察养老金收入、人力资本与家庭照料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收入对退休后再就业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负向激励作用,而是呈现“N”型关系,老年群体劳动价值观出现经济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向;老年人个体的人力资本对再就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存在再就业动机时发挥辅助性作用,再就业动机比再就业能力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更具有解释力;退休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责任总体上会阻碍其再就业动机的实现,但会促进有家庭经济负担的男性退休人员再就业,家庭-工作平衡问题延续到女性老年时期,且从性别视角扩展到年龄视角。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从养老金供给、老年健康服务、老年职业培训、社会照料服务等方面着手,鼓励和帮助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实现个体、家庭、社会的多赢格局。  相似文献   

9.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刚  冯茹 《西北人口》2009,30(1):41-46
失业人员再就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大连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城市之一,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失业再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以大连市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例,利用贝克尔歧视理论、工作选择模型深入分析了再就业的难点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6):89-102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和2014两个年度的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因果识别策略,实证检验农村低保对具有劳动能力受助对象的就业激励效应,进一步考察该效应在不同群体中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获得农村低保会显著降低有劳动能力受助个体的就业激励,当就业状态变量纳入工作意愿信息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不同的低保救助金额所产生的就业激励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获得较低救助金额对受助个体产生的就业效应并不显著,而获得较高救助金额能够对受助个体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按照社会人口特征分组后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村低保在女性、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健康状况差的群体中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就业效应。按照地区分组的估计结果显示农村低保的负向就业激励在东部地区更为突出。采用多种匹配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上述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为了缓解负向就业激励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福利依赖问题,未来农村低保制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优化:第一,通过设置就业收入豁免和救助渐退政策来降低低保金边际税率;第二,逐步解除农村低保与其他专项救助之间的捆绑关系;第三,采取更加积极精准的就业援助措施来促进低保个体参与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