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元诗以延枯诗坛为极盛,以虞(集)、杨(载)、范(棉)、揭(j奚斯)这“元四家”为代表的诗人,形成了元诗的全盛时代。延信诗坛确实能够体现元诗的特征与成就,代表了元诗的审美范式。清人顾嗣立说:“先生(指虞集)与浦城杨仲弘(载)、清江范德机(棉)、富州揭曼硕(促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极盛。”(《元诗选·丁集·道园学古录》)这当然并非顾氏一人之见,而是他对延枯诗坛的客观评价。延相诗坛名家辈出,篇什众多。题材广泛,确乎展示了元诗之盛貌。但是,延枯诗风主要是以“雅正”观念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诗史上,诚斋是一个有着丰硕实绩和独特贡献的重要诗人。系统了解山水诗的发展轨迹,不能不注意诚斋的山水诗;全面认识诚斋诗的艺术风貌,也不能不对其山水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从赋到诗:山水诗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赋到诗:山水诗成因初探归青(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在探讨山水诗成因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诗歌内部的嬗变轨迹上,把山水诗的兴起与玄言诗的消亡联系起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拓宽视野,对晋宋之际的文坛风气作一番综合考察后,我们又觉得仅仅这样...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咏史词刍议□刘水根王安石历来不以词作称著于文坛,然而他的词,尤其是咏史词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却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王安石的咏史词共有3首(一说4首),即《桂枝香》(登临送目)、《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虽说只3首,...  相似文献   

7.
论戴望舒诗的艺术特色盛海耕戴望舒一生的诗歌成绩,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创作诗93首、诗论3篇、翻译诗221首。他的创作诗除4首佚诗外,分别收在《我底记忆》(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年出版)、《望舒诗稿》(1937年出版)、《灾难的岁月》(1...  相似文献   

8.
曾明 《天府新论》1998,(2):64-68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创制了数量颇丰的山水诗。杜甫的山水诗,或感怀、或咏物、或登临、或怀古,大都写得非常精绝,自成家数。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当然,对杜甫山水诗的研究,也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停滞,意味着凝固和走向死亡;前进,必然是迎接荆棘后的重蹈坦途。本文拟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杜甫的山水诗。近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山水包蕴了恰悦情感,表现出挚爱自然、生命常新杜甫的山水诗,第一类属审美观照型(此类山水诗多是杜甫入蜀后和平时期之…  相似文献   

9.
魏雨先生在《咬文嚼字》1997年第1辑的《试说"按揭"》一文中说:"'按揭'源于英语的mortgage。该词的后一半,gage的发音和广州话'揭'的发音(kit)相近。可以肯定,'揭'是音译。而'按'却是意译。广州话的'按'也有押、抵押的意思。......,'按揭'是一个半意译半音译的外来词。"其实,"揭"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有抵押借贷的意思。笔者在校注明清之际西周生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和清代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时,就留意到书中有"揭'字的这一用法。为此我还核对了(醒世姻缘传)的清乾隆辛丑木刻本和(歧路灯)的几种清代手抄本,民国石印本…  相似文献   

10.
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范琦(河南财经学院文秘系)谢灵运是晋末宋初杰出的山水诗人,也是一位从清谈名士转型为佛教信徒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以佛教的观照方式追求禅悟,使得这一文学题材得到独立和兴起。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次革新创造的大事,具有广大...  相似文献   

11.
(一)“山水诗”的界定什么是山水诗?这是编写《中国山水诗史》首先碰到而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不弄清“山水诗”的界定,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本来属于山水诗范围的作品被排斥在山水诗史之外,二是原本不算山水诗的作品被拉进山水诗史来。我们首先廓清“山水诗”的义界,就是为了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发生。作为一种文学潮流,中国山水诗实兴起于东晋。东晋之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其中不乏山水摹写;这些篇什之所以不算山水诗,乃是因为:第一,山水描写的份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即在题材上尚未成为一首诗的主要表现对  相似文献   

12.
风诗新解(三)晏方简兮《简兮》诗的“硕人”,旧说以为伶官,其实是国君。《礼记·祭统》云:“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首章“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前上”就是“东上”,诗所描写的事发生在祭祀中。三章“公言锡爵”,“...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的山水诗风格有一个明显的流变过程,他早期的山水诗风格繁复,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十分相似,并表现出融合陶、谢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贬谪洪州期间他的山水诗风开始发生变化,融合陶渊明重性情和谢灵运重声色的特点,形成了清淡自然的审美风格,完成了兴象玲珑的意境营造,风格渐趋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14.
了解武训兴学的一把钥匙——评再版《武训画传》邢培华吴晓奎历经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李士钊先生与孙之亻隽先生1950年创作的《武训画传》(以下简称《画传》)终于由三联书店再版了,这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也是对两位作者在天之灵的慰藉。武训(1838...  相似文献   

15.
朴禹洙  张健 《江淮论坛》2012,(3):20-26,63
韩国学界一直通过詹姆斯·克罗斯怀特(JamesCrosswhite)和米泽斯洛.马讷里(MieczyslawManeli)理解新修辞学理论,而他两人都不甚强调奥布莱茨-泰特卡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韩国对佩雷尔曼的研究仍旧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主导。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韩国学生理解佩雷尔曼的关键概念(如“辩证推理”及“论辩”)时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表明某些佩雷尔曼的表述(如定义、思维之间的联系与思路)本身就是论辩的话题。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其他问题还有英语在其中的影响,在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一泰特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这种学术殖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这违背了佩雷尔曼主张的多元化、多样的和谐以及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6.
鸿儒·硕学·良师读︽学人魂陈寅恪传︾惠吉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陈寅恪是一座令人仰慕的丰碑。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一直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介。中山大学中文系吴定宇的新著《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以丰富翔实的资...  相似文献   

17.
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鲍照,在文学上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的文学成就.除了对大言诗创作的方式、风格的发扬光大外,便是对山水之作的独特贡献了。鲍照的山水之作,明显地留有谢灵运山水诗风格的痕迹。这种痕迹大而言之表现为对谢客诗歌意境的继承、修辞造句的刻削险厂上;小而言之则表现为鲍照的部分山水诗跟谢客之作一样,有着说理的成分。追求或奇峭或幽深的意境本是谢客山水诗之所擅,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成熟的标志。鲍照之作,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意境的营造手法上,又有自己的新创。如他的《从座中郎游园山石室》诗云:荒造趣山…  相似文献   

18.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朱德发中国是个诗国,更是个山水诗大国,历代诗论付山水诗都有界定,尤其现代曾一度出现“山水诗讨论热”,众说纷纭,至今未取得共识。这是合乎学术发展现律的,也说明山水诗内涵外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然山水诗是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诗歌运动中,曼晴是一位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的老诗人。从三十年代至今,他一直孜孜不倦,壮心不已,“他对于诗,简直可以说生死与共的,诗就是他的第二生命。”(孙犁《曼晴诗选序》)可是,对于他的诗,我们过去却知之不多,研究和评论也不够,这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1981年,《曼晴诗选》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诗歌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这不是偶然的。这说明,历史对于文艺作品也是有它的优选法的,凡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历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张国荣元好问的诗论,集中地体现在他于金宣宗贞五年(1208)年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中,在这组诗中他对自建安以来到宋代的重要诗人都作了比较系统的品评,体现出他独特的诗学观.本文拟就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作些粗浅的阐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