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修辞学中,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近而又不相同的辞格。唯其相近,便易混淆,唯其不同,便必分别。长期以来,在报刊上和课堂上,比喻经常被说戊比拟,比拟也时而被当成比喻,便是讨论修辞的文章、专著,将两者混淆的也不少见。请看下面几  相似文献   

2.
怎样辨析比喻、比拟和借代这三种修辞格呢?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着眼于句子的外部特征,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4.
比拟辨析     
比拟是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格,这里从比拟的定义及特征、比拟的分类(拟人和拟物)、运用比拟的效果、比拟的运用、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五个方面对比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让读者对比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一辞格.  相似文献   

5.
修辞著作中给比拟下的定义不周密。比拟的定义既可以用来说明比拟,也可以用来说明比喻;不少修辞论著论述比拟时把比喻用例误用作比拟用例,造成教学上的混乱。比拟定义必须修改。必须反映比拟通过词语移用实现“变通”的本质特征的内涵,突出比拟本体与移用词语的关系,缩小定义概念外延,使比拟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具有同一关系,从而使比拟定义本身能够成为鉴别比拟和比喻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谈比拟     
一从各家的论述谈起比拟这种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是文苑中的奇花异葩,久盛不凋。不过,由于它和比喻有许多相通处,自古至今,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分野,学术界尚未阐述并划分得十分清楚。《文心雕龙》便把“比、拟、喻、譬、方”作为同一意义用。其《比兴》篇上说:“且何谓‘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物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  相似文献   

7.
比拟辨析     
比拟是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格,这里从比拟的定义及特征、比拟的分类(拟人和拟物)、运用比拟的效果、比拟的运用、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五个方面对比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让读者对比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一辞格。  相似文献   

8.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9.
副词连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0.1 一个句子——不管是书面语中的还是口语中的,都经常有几个副词连着出现的现象。如:“假话却不一定就是谎话,有些甜言蜜语或客气话,说得过火,我们就认为假话,其实说话人也许倒并不缺少爱慕与尊敬。”(朱自清)“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赵树理)我们把划有底线的部分称做副词连用。连用的副词充当动词和形容词的状语,连用的副  相似文献   

10.
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张谊生0前言0.1语文的线性序列中,同类词的连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连用时,哪些小类必须位于前,哪些小类必须位于后,其间都有一定规则。①关于汉语副词的连用及其共现(co-occurrence)顺序已有文章论及,②本文将在此...  相似文献   

11.
副词连用是汉语史中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这一现象与副词的特点和功能密切相关.东汉注释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语料,能体现中古早期汉语语法的发展和变化.以东汉注释的副词连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用现象的分析,发现东汉注释材料中副词连用的形式较原文更为多样、用例更为丰富,反映出较为严整的同现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3.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就是用北风的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从训诂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希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区分,一股分为本义和派生义两大类。而派生义呢,一般又按照产生的方法,区分为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类。如“担子”,本来是“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但又经常“比喻担负的责任”(本文所引的词和释义均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不再说明),这后者便是比喻义,即词的比喻用法凝固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派生义中除去比喻义,剩下的就全都是引申义。不  相似文献   

15.
比拟或比较是俄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俄罗斯文学和科技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着,掌握了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句式结构的规则以及操练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和写作水平.在俄语中要表达人或物的形象性比喻,进行完美的刻画,可通过比拟句中某一个形象化的事物来比喻说明另一个事物,在两个相比的共同性事物中点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行为状态现象。实现表达这种形象化事物的语言手段,构成的比拟句,通常借助于比拟词、形象性词组和比较短语。在句中相比词之间的语法联系则按句法要求进行词形变化。  相似文献   

16.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能够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启发人们联想;运用得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很好地抒发感情,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绥德方言的语气词可以两两连用,甚至还有3个或4个连用的情况。绥德方言语气词的连用,比普通话语气词的连用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特别是4个语气词的连用,更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在汉语里不能说"星期一今天"和在日语里也不能说「月曜日今日」这样的语言现象出发,运用相对和绝对这一概念对汉语和日语中的时间词在连用时表现出来的共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拟词的功能差异从比拟辞格中分化出量词性比拟,并借引搭配意义、可能世界理论从语义、逻辑两方面解释了其构成基础,最后对先贤们提出的拟形说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拟形说从逻辑上讲缺少与拟人拟物形成对立的基础,也不利于体现比拟修辞的真正修辞价值,如果从拟词的功能角度对此类辞格进行重新定位,则有利于我们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比拟进行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20.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