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治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民初的政党政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兴衰的历程及自身的特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与辛亥革命引起的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民初政党政团分分合合的结果,形成了四大政党,其中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国,政党政治却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2.
政党政治是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民初,西方政党政治思潮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而且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急剧变化的政治风云和较为复杂的阶级关系,政党政治思潮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从立志走上革命之路起,章太炎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保证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在此前提下,他还聚焦于如何在中国实现名副其实的民主政治,使政治设计能够保障大多数民众的权益,而非沦为少数特权集团的工具。武昌起义之后,章太炎积极投身新政权的建设。他先是倡导巩固国权,希望联合立宪派与旧官僚让新政权得以稳定,但不久之后,便发现这些群体与自己不是一路人,而袁世凯则更等而下之。他逐渐意识到,北洋集团长期把持中央政权,极易干出卖国勾当,于是开始积极提倡联省自治,并为此多方奔走。从清末到民初章太炎的政治主张在表面上虽有所变化,但核心关切一以贯之,即通过制度设计来抵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将保障民权与巩固国权有机结合。只是在民初“军绅政权”的架构下,他的政治主张难以得到实践。他本人也未能跳出既有的权力格局,思考如何组织动员新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4.
民初的政党活动史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民国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虽然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足够重视,剖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夕 ,李大钊就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作了深入的探索。他强调的政党政治的实行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他寄希望政党政治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建立理想的代议政治 ,这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相统一的。李大钊从建立完善的政党政治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国各政党 ,尤其是当时的进步政党———国民党持批评态度。从李大钊早期政党政治观中 ,我们不仅看到他对民主共和制的信念 ,而且看到他对民主政治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初政党的力量状况、政治行为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进一步揭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表明,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政党成员多不具备西方政党运作所需的理性认识,而是经常表现为极端敌视或机会主义的党派意识,因而损害了正当的党派竞争。这不仅不利于本来就弱小的政党阵线的成长,反而使极权势力可籍此而逐步摧毁民初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7.
"民初政党政治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其研究从对民初政党的个体组织的考察及其深化细化,党魁与政党的关系及其政党思想,政党与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到整体上探讨民初政党政治在短暂的试行后即走向失败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昭军 《东方论坛》2002,(5):98-105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对于他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一直缺乏专门系统的探讨 ,本文结合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思想的演进历程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章太炎儒学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章太炎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的核心政治思想前后关联,并且随着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社会状况与时局难题而逐渐深化。考察章太炎进入民国时期的思想,可以发现章太炎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批判史观与他早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并衔接了他的国故研究。首先,辛亥革命之后章太炎所响应的政治思想,关键在于国家作为组织的问题,并且针对治理人民的国家机关过高之权力进行批判;其次,章太炎对于国家机构的批判,延续了革命成功前分析国家概念的政治思想,主要探讨的问题便是组织、生命与法之间的张力;第三,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援用老庄与华严宗唯识论的思想以及小学训诂的传统所提出的缘起本体论,透露了他的批判史观,足以检验国家作为体制以及国家作为概念所揭露的生命与法的根本悖论;第四,本文以"史"的政治性批判作为结论。  相似文献   

11.
纵观孙中山一生政党思想的流变轨迹,与其五权宪法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在议会政党政治问题上,其立场经历了从初期的模糊暧昧到因应形势下两度认同最后又偏离排斥的"扬弃"过程。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孙中山在民初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代议民主的政党政治作为反对专制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这凸显了孙中山矢志共和、"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体制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人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是从政党和朋党的比较开始的。晚清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治的需要 ,面对当时各政治派别发展政党政治的要求 ,颁发了开放党禁的谕旨 ,开放党禁 ,使政党在中国的地位得到确认。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 ,推进民主政治的高潮迭现 ,从 1 91 1年至 1 91 4年 ,全国公开的各种党会达 6 82个。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时代精英 ,不得不思虑怎样的政党才适合中国 ,选择什么样的政党体制 ,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 ,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民初的政党离合对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影响他们对政党政治作用的认识和政治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旧立宪派和革命派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政党政治有着明确的认识.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们在民国初年的宪政实验中,又系统地阐明了政党政治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政党的性质作用,政党的运作及政党制度模式的选择等.值得注意的是,旧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而就整个中国社会观之,对政党政治普遍缺乏认识并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经历了民初多党竞争型政党政治、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中共执政多党参政三种模式的演变,呈现为从多极化向一极化转变、最终走向一极为主多元参与的中和格局。这种由两极走向中和的政党政治模式的转变格局,既与中国政党自身的先进性、成熟性水平紧密相关,更取决于大转型时代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演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种政党制度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表现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既不同于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地位的体现,政党关系的形成,蕴含着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这样使得中国政党间的合作与协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反映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互动、融合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传媒使西方政党政治的产生成为可能、深刻影响着政党政治的运行以及政党行为模式的变迁;与此同时,随着政党对传媒功能认识的加深以及随之而来的控制和调控的加强,传媒越来越表现出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当前,传媒与政党政治之间的互动出现了新情况,政党政治传媒化与传媒意识形态化的交织成为常态,这将深刻影响西方政党政治的命运和传媒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张振武案与民初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武是辛亥武昌首义人士之一,因与黎元洪不合,被黎电请袁世凯于1912年8月15日枪杀于北京。民初试行西方式的政党政治,形成激进的国民党与相对稳健的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事发之初,对于政府的这一违法行为,两党均以参议院为阵地,提出质问书、弹劾案及查办案。虽因袁、黎为首的旧官僚对国会议员分化拉拢,加之两党人士自身的不健全,两党之间陷入激烈党争,使得弹劾案未能成立,而张振武案最终也不了了之,但国会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表现。民初国会并非毫无作用的政治摆设。  相似文献   

19.
政党已经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最活跃、最有力量的政治实体,无论在选举、在议会,还是在政府组成中,政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政党政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制度不断改进的结果,其中,政党政治的法治化乃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