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山太学历史系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一书,在史学史研究上独辟蹊径,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刘先生在论述隋唐五代史学时,曾将杜佑的《通典》与马总的《通历》“连类言之”,认为这两部书均属“唐人史书中以通为名而存于今日者”。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释通》篇中,曾大为推崇郑樵的《通志》,并历举名通之书多种,却并不标出杜佑的《通典》,至于马总的《通历》,则根本没有提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刘先生说:“马总《通历》,上起三古,下终隋代,开编年通史之先路。宋人如高似孙、晁公武、陈振孙,王应麟诸人,都早已提到这部书。司马  相似文献   

2.
读《论语》偶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论语》所言之部分章节,或考据其字句,或阐释其义理,既求之于古,亦通之于今;既求之于大义,亦协之于常情,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发刊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进化。日以千里。物竞天择。瞬息万变,浩浩学海。难尽一人之腹。茫茫瀛环。宜定指迷之针。广泛者固有所未精。持一者亦易於偏废。学问之道。戛乎难矣。河南号称中州。声教文物。於古为盛。殷周二代。宅京河雒。其流风遗泽。见於丘陵原隰间者。太卜龟契。郊廟宗彝。天苞地符。端倪呈露。美矣備矣。厥後春秋战国。历汉魏六朝。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入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亨飨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  相似文献   

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虽 看不见100公里之外的金山硖,更看不见 200公里之外的浮山硖,而淮河小三峡之与 长江三峡,其长其险虽远不能及,但它是 古淮夷生息繁衍之地,同样具有厚重的历 史、厚重的文化。据硖山口出土的文物表 明、早在新石墨时期,硖山口就有先民居  相似文献   

6.
古庐州于隋开皇初改"合州",州治所在地即今之合肥.其辖境包括六、霍、庐、巢等县间地.至明、清改为"府",辖境屡缩.然则,自古以来,庐州山川形胜,代产伟人.明代蔡悉,嘉靖已未进士,是著名理学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为宦五十年,官至国子监祭酒,卒谥"文毅".<明史>及庐州府县志均有传.清雍正乙卯,安徽学政巡庐,主持"科考",策问"庐郡代产哲人,而宋明为盛.郡志所载,孰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欲追芳躅,何道而可欤?"许齐卓、赵型二先贤均有<对策>,详论宋包孝肃公、明蔡文毅公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本文以许、赵<对策>为据,以"三不朽"说阐述蔡文毅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年以来,方志研究蔚然成风。有关论文累百盈千,但在古方志存目研究方面,则依然囿于张国淦氏所著《中国古方志考》一书,很少发明。例如不久前有一方志专著认为,唐代图经于今存目不过十六种,地记亦只有二十五种,虽不明言出处,其实就是据张书为说。然则唐代图经存目远在十六种以上,地记亦不止二十五之数,只要翻阅唐人文集,检索唐宋类书,便可明白。  相似文献   

8.
《贞文记》,据卷首“题词”,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徐朔方据孟称舜任松阳教谕的行历,考定其成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或略后;今传祁彪佳之《孟子塞五种曲序》,实即《贞文记序》,祁氏卒于顺治二年(1645),故此序属于伪托.邓长风则据董康所记述的久保天随旧藏本,认为徐说不能成立.今人多从邓说.笔者目验今存于台湾大学的久保氏旧藏本,认为它与《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之影印本为同一版本,唯尚存封面及祁彪佳"叙".邓氏之说,系误读董康之语而致;署祁彪佳撰之"叙",确系假托,但当是得到孟称舜本人的首肯,甚至可能即出孟氏自撰.  相似文献   

9.
<正> 历代诸家释“训诂”,有涉及方言的,也有不涉及的。郭璞在《尔雅·释诂》的注中明确地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就涉及训诂和方言的关系。而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只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入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但是此说虽然在字面没有提到方言二字,而在“古今异言”这四个字里,不能说不可以包容方言,只不过是提法笼统,没有强调方言罢了。所谓“古今异言”,可以这样理解:古与古有“异言”,今与今有“异言”,古与今有“异言”。在同代的“异言”里,主要是指方言同通语的差别。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旧是难解处”。自魏晋以还,解者纷纷,时至于今,虽不乏精到之见、确切之解,但仍有欠妥未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撮其三点,略申己见,不敢自是,权做臆解。一、“犹有所待也”《逍遥游》之中,论到列子,尝云:“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末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相似文献   

12.
汉代诗歌承楚调,高祖、武帝皆以楚调歌咏,风气历被两汉宫掖而不衰,遂有鲁迅“汉宫楚声”之说。江苏汉代诗歌首推《垓下》《大风》,二者皆楚调。较诸“刘项原来不读书”,武帝雅好诗赋,所作歌诗亦多为楚调,能兼蓄慷慨之音、缠绵之旨。汉代江苏《乐府》诗按《艺文志》所列,民间歌诗目次中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杂歌谣集》所收多出自刘向所采佚名古歌。  相似文献   

13.
韩愈、柳宗元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的文以“传道”和文以“明道”的主张,是一些文艺理论家用来论述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理论根据之一。正确评论韩、柳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里说: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相似文献   

14.
洪兴祖《论语说》是宋代重要的经学著作,惜乎不传。《洪兴祖〈论语说〉辑佚》一文据《论语集注》、《论语大全》辑佚二十五条,亦间有疏误。今补充《辑佚》漏引二书之2条,并据《论语或问》补17条、据《四书通》补13条、据《论语集说》及《经典稽疑》补4条,共增补36条。另将《或问》、《四书通》所同于《大全》者进行比较,纠讹正误,以显《论语说》之原貌。据此可窥洪氏论语学考证精详、说理透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蒙文通先生《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及其产生地域》①一文,论及《山海经》“即有散失又有增补”事,他说:“《海外南经》篇首‘天(雪按:今本无天字,是。此未详所据)地之所载……唯圣人能通其道’一段文字,全同于《淮南》、《吕览》,也当是后人所增入者”。按:《海外南经》篇首“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经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十一句,与下“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文义不属,蒙氏以为“当是后人所增入者”,自为有见,然尚有未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于“地之所载,六  相似文献   

16.
这个器铭的考释,近年作者无虑十余家,各抒已见,极一时之盛,本校则尚未之有鸣。相传此器铭乃西周开基后第一个,孙诒让复有“文字古朴,义难通曉”之论,吸引着人们的兴趣;以周之辉煌盛业,而传于今的历史,还比较单调,大家想从此铭得些新消息,替西周初期史开一新页,这也人情之常。前几年我曾摘后段余义较多的那几句,试行解荅,然而断章立说,是非难明,必要联贯起来,看文义是否串通,事理有无合拍,阅者才易于判定。六○年暑假前偕二三友生同读这铭,似乎往日未明的也得一线光亮,因足成全篇,故名曰全释.惟旧稿所详的不再赘及,别家见解,非要紧的,或只解中间一句而漏开前后二句者都不加辨论,总求敷陈一得以待公评。最近文汇报李平心的文虽未完全发表,但重点无非从丕显王二句出发,此句之立论即破,其余推论自不能立足,故亦摘出评之。  相似文献   

17.
荀子成相篇韵讀补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夙讀荀子成相篇,知其有韵,近于古歌謠,而未注意其为大鼓歌辞也。宋陈后山詩話,謂成相篇与屈騷何异,而朱熹楚辞后語,首选成相篇,以續楚辞,而为之注。后語序言:“相者助也,举重劝力之歌,史所謂五羖大夫死,而春者不相杵者也。”朱子語类,則謂荀卿全是申韓,观成相一篇,可見。……然其要归于明法制,执賞罰而已。盧  相似文献   

18.
释八     
明人杨慎指出:“《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九国谓叛者多耳,非实有九国也……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逸周书》云:‘左儒九谏于王’;《孙武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伏于九地之下’;此岂实数邪?《楚辞·九歌》乃十一篇,《九辩》亦十篇。宋人不晓古人虚用九字之义,强合《九辩》二章为一章,以协九数,兹又可笑。”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又进一步指出:“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近人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称赞道:“自汪氏发明斯说,而古籍胶固罕通之义,均涣然冰释矣。”  相似文献   

19.
<正> 魏晋士风,即玄学思潮笼罩下的魏晋名士、文人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在《世说新语》中有十分具体生动的记载、描写。其主要表现可用西晋裴领《崇有论》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是以立言借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晋书·裴頠传》)东晋干宝《晋纪·总论》亦有近似的概括:“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绌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辨,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濁为通,而斥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文选卷四十九》)这些表述虽然反映着、濡染着儒家的立场、感情,不能说是十分的客观公正,但仍可从中看出魏晋士风的主要特色和本质是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漠视和对它  相似文献   

20.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