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松成 《社科纵横》2004,19(1):19-19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高境界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任务和最高目标 ,通过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并将其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推进人的社会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既不同于"个性自由",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发展或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中,"个性自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自由个性"应该被完整地理解为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而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经济转型,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带来观念的进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陈晓辉 《学术交流》2007,1(9):30-33
到目前为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当代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根据对当前中国人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目前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的依赖性,又存在着物的依赖性。要超越这一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就必须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加强社会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而社会建设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医疗公平,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10):1-4
自由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尽管许多政治背景不同的人都使用它,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具体追求却大相径庭。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是自由观不是普世的,而且在不同时代,追求具体自由的侧重点也不同。不能以主观评价自由的"高低",而应以"适用性"选择自由模式。我们今天,在生命自由、人权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生活自由都有具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又依据当前中国实际和需要所形成的自由追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既是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领的旗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识。  相似文献   

9.
蒙启红 《学术交流》2005,1(12):49-52
明确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建立经济法学范畴体系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而它却被理论界长期忽视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指经济法应当具有的、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并满足社会主体对经济法根本要求的最基本的属性。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它的现实内容就表现出它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在各个部门法中,经济法最具有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要旨的资格。明确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选择,有利于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一起作为一种平衡机制共同实现社会关系的调整,确保社会主体各方利益和权利主张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仁武 《探求》2007,(1):7-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主题都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导致人的生存境遇遭受严重考验和挑战,能否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人类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性诉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康健 《社会工作》2008,(2):46-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本文首先探讨了学习型社区的相关概念与创建学习型社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其次以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关模式与施行经验。  相似文献   

13.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7,23(5):73-77
先秦儒家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音乐以其节奏、旋律、秩序等和谐的形式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使人的感性生命节律化、秩序化,使人的情感快乐、真挚、丰富、超越;同时,音乐的结构还与政治异质而同构,社会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的音乐境界;音乐的形式结构及其运动也象征着化育长养万物生命的宇宙之道。先秦儒家通过审美教育追求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生命之间和谐、有度、中庸,追求社会政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音乐化境界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的物质功利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对于政治、经济、科技、管理中以人为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但到目前都还不能确定地说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了确定的方向。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密结合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发展变化。根据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文章首先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的关系,两者在理念、方法及内容上都有着密切联系。然后在重庆科技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过程中,将社会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个范畴。所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大社工理念下,可以尝试建立两个专业方向:社会管理方向和社会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季建霞  金雪飞 《创新》2010,4(3):21-24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信任、探索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构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任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既不是完全普遍主义,也不是完全特殊主义,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血缘、亲缘为中心,以实用理性为内核,以差序、差等为结构,具有边界弹性和"两极性"的关系主义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林昆勇 《创新》2010,4(6):30-34
构建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工作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改善民生工作是推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理想愿景与手段路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和谐创业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和谐创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是和谐创业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为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打造健全的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培育先进的文化环境,倡导创业精神,浓厚创业氛围,以最小的创业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卓 《学术交流》2007,(4):3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随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社会转型带来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遵循矛盾思维的规则,正视社会矛盾、深入分析社会矛盾,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等、平和、有序、融洽相处的局面。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先进性统领社会和谐。在此前提下,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协调社会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普遍需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普遍、最稳定的因素,两性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要求,长期使得两性屈从于既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承受偏见和刻板带来的损害,为此,在新时期通过“对话”、“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和加强相应制度建设来推进两性和谐发展局露很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