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黄红生 《探求》2018,(1):19-26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存在"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综合动力论"等三种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综合动力论"作为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再生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关联,是对已有的"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的扬弃。解决当今主要矛盾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欣广 《创新》2018,(2):1-10
民生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遗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新社会的"制度承诺",而"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民生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专题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展,以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民生论的理论基石,由此引领民生优先战略,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实践性在增强.民生论从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有利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劳动与财富、体现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牟以石同志的《宏观控制论》一书,作为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第一批书目,于1989年7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反映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研究成果,也是我国理论界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控制规律的专著。通览全书,我认为《宏观控制论》一书有以下的几个主要特色。第一,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理论内容。《宏观控制论》一书共分十章,包括着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运动的速度论、比例论、定额论、模块论、模型论、模式论、系统论、结构论、指标论与范畴论、自由王国论。作者以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本文仅从经济领域阐述这一体系,即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一系统阐述,并将其丰富内容概括为:经济建设中心论、经济发展战略论、经济结构和分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经济改革论、对外经济开放论,分别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战略攻势及其演变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斗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扼杀、演变社会主义战略的一部分及其理念前提 ,近一个世纪以来 ,合乎逻辑地经过了七个基本阶段或七种形态 ,即对立论、趋同论、趋异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社会主义国家在应对过程中 ,既有成功 ,也有落入陷阱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多次表达关于“链条──环节”的思想,即关于全部政治生活就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必须在特定时机抓住链条上的特殊环节以掌握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提出和发展、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提出和发展 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成革命实践是列宁面临的时代主题,与此紧密联系,列宁提出并具体运用了“链条──环节”论。从理论上讲,“链条──环节”论是列宁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以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必经阶段,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过程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立沦基础,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依据。只有坚持社会主义过程论,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继续认识,把生产力当成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当成我们当前和今后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以及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一大主题。在邓小平的著述中,“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首先指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但又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广泛的社会范畴的全面现代化。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经济发展论、政治发展论、科技发展论、教育发展论、精神文明建设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协调发展论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民族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已构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经济发展制度论、模式论、动力论、战略论和协调论五部分构成了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支点.  相似文献   

11.
《改造》杂志是五四时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在1919年9月至1922年9月的三年时间里,它对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俄国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译介,同时,它还成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主要阵地之一。《改造》杂志在对社会主义思想译介的过程中,摈弃门户之见,注重学理研究,兼具实效性,因此影响广泛,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过,它主张渐进的社会改良,反对走俄国革命道路,表现出一种不协调的温和色彩,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五四启蒙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争鸣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仍然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内在动力,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保持一致。本文在阐明市场对伦理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问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充分的思想酝酿与理论准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指导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既留下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误的教训,这两方面都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因此,不论是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 economists in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been giving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aking more complete use of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of socialism and of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production. Naturally, in the process, certain outmode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r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that have not proven themselves are subjected to criticism. This kind of criticism is useful insofar as it is made from Marxist-Leninist positions and assists in the constructive elaboration of problems pertaining to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construction. This objectively necessary work has played no small part in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and in the disclosure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erve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将维持正增长的强烈反差对比之下,重新审视中国坚守的方向和走过的道路,意义非同寻常。共和国的前30年为后30年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和国的后30年继续进行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详尽的蓝图,而是有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方向的视野,有没有不折不挠地迈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勇气。尽管今天的中国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面临着多重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现实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天哲  赵绥生 《创新》2007,2(2):60-63
社会和谐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条件,党的领导是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It is already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since socialism has gon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 single country. As a result of the victory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the postwar years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 Europe, Asia,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s well — in Cuba — there developed a world socialist system: a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of free and sovereign peoples follow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united by common interests and goals and by the close tie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solidarity. Its nucleus is the Soviet Union, which has amassed enormous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